“天下莽山”之蝶变·一个村丨郴州宜章藏了个600岁“宝藏古村”,这样变身文旅新地标!

    2025-09-15 22:24:36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家璇 通讯员 陈江峰

915日,离2025年郴州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倒计时10天,宜章县笆篱镇腊元古村的提质改造工程已近尾声。

这座藏身湘南边陲、拥有600年军屯历史的古村落,正悄然完成其史上最具挑战的一次身份转型:从封闭的防御性堡垒,变为开放的文旅会客厅。

它不仅是为旅发大会添彩的新景,更以其修旧如旧的实践,为众多面临开发困境的中国传统村落,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腊元方案

宜章县腊元古村。通讯员供图

御敌于外迎客入内

在腊元古村,青石巷路循着岁月纹理纵深蜿蜒。黛瓦叠映,檐角飞举,新悬的红灯笼在风中微漾,为六百年光阴投下温润光影。

细看之下,平整石径由新补的旧石铺就,暖光灯笼亦为呼应古韵而设——一切的改变,皆谨慎追寻着的肌理与灵魂。

这里原是一座军屯古村。自明洪武年间陈氏先祖戍边筑寨,便以七纵七横的街巷、高耸相连的户墙,构建出见巷见墙不见宅的防御布局,如迷宫般拒人于外,静守百年。

沉睡多年,古村复苏的核心挑战也浮出水面:如何打开这样一座堡垒,迎入当代的审美,却不伤及其军事肌理与历史痕迹?

我们不拆墙,而是开门项目负责人指着一处看似普通的巷口解释道,团队若干非承重墙体转化为景观廊道,巧妙重构了游览线。

这样既维系了原有的空间神秘感,又悄然引导人流——使游客既可体验迂回探幽之趣,又不至迷失方向。

昔日御敌之巷,由此化为引人探索的沉浸场景。这一重空间功能的转译,恰是腊元古村蜕变中最为凝练、也最具戏剧性的一笔。

修旧如旧,却不止于

修旧如旧四个字,知易行难。

腊元古村现存200多栋明清古建筑,虽大体完好,但每一栋的衰老痕迹各不相同,修复难度极高。

负责建筑修复的项目团队并未将工程简单打包给大型建筑公司,而是不惜成本,特地从全国各地请来50多位经验丰富的传统工匠,专攻砖雕、木雕和灰塑等几近失传的工艺。

现代工艺一天就能抹平一面墙,但老师傅们宁愿花三天,一凿一錾地慢慢雕琢。一位年轻监工起初觉得费解,直到看见修复后的门匾,感慨道:机器出品呆板规整,手工雕刻的花纹却透着灵气。我们不能只追求修复速度,而是要还原最本真的古韵古香。

除精细修复外,空间活化也在同步推进。笆篱镇副镇长陈华东介绍,村里清理出18栋房屋,计划依不同场景布局,丰富游客体验。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砖房。面对拆还是留的争议,项目部最终决定保留结构,将其改造为腊元人民公社食堂,让游客可以就着古韵下酒、干饭

这种新旧交融的做法,形成了一种不完美却真实的拼贴效果,反而成为村落最有生命力的地标,无声诉说着绵长而连续的岁月故事。

静态保护活态振兴

对古村落而言,最高的保护境界并非封存,而是活化

如何让腊元古村无形的文化基因真正起来?

答案,是将它们融入现代生活的体验流。

于是,祁剧从仅供观赏的舞台表演,分解为游客可模仿、可体验的唱腔与身段课程,在互动中延续生命。

腊元古村家家户户门楣上和为贵”“青屋藏书的家训,也从静态的雕刻,转化为研学课堂中的家风故事会

——昔日仅供观赏的老建筑,如今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墨碗饼加工坊里香气扑鼻,游客不仅能品尝传统点心,还能亲手体验制作过程。

非遗工坊内,祁剧的唱腔与木雕的刻刀声交织,成为可参与、可带走的文化记忆。

由村民经营的乡村民宿,则让游客得以沉浸式地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诗意。

就连散落的青石板、青瓦缸,也巧妙融入景观,成为富有时光韵味的打卡点。

文化,不再是陈列于展柜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腊元古村日常中的新鲜血液。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精湛的砖雕木工艺,游客王健分享道,更是能摸到历史、吃到非遗、住进风景里的那种沉浸感。这是一个着的古村。

村民陈宝林站在修缮一新的老宅前,笑意藏不住:环境好了,游客多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更有盼头!

我们不是为了办一次大会,而是为了谋一个长远未来。陈华东说,这些产业和岗位会留下来,成为村子新的造血机制。

如今,腊元古村已全面融入大莽山文旅圈,从一个孤立的盆景,蜕变为和美乡村的生动风景

责编:刘家璇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