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阵地赋能“铸牢”新使命——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培训班综述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5 16:17:52

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赵瞳铱

金秋时节,天朗地清。湘楚大地,文脉悠长。

9月8日至11日,150余名来自全省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及市州民宗局、文物局的负责人齐聚长沙,参加由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湖南省文物局主办,长沙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中共长沙市芙蓉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部承办的全省博物馆馆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培训班。

此次培训是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深入推进‘三湘石榴红’工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为期4天的充电赋能,学员们共同探索文博场馆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径,提升运用文博资源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践能力,为推进“三湘石榴红”工程注入了文博力量。

锚定工作定位:以理论为基,明晰文博使命新担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中国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开班伊始,中央民族干部学院首席专家、研究员刘宝明的专题讲座便为学员们厘清了核心概念。

刘宝明以《文博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重点讲清的几个基本问题》为题,系统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特征、历史脉络与实践要求,深入解读“中华民族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逻辑,让学员们对文博场馆的工作定位有了更清晰认知。

现场授课。 贾安 摄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博物馆处处长、首都博物馆副馆长焦丽丹,以《如何发挥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为题,为学员们作了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操指导的专题授课。她明确提出,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标尺展开。在项目选择上,既要关注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的成效,更要将“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考量;在项目论证上,要把“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可行性评估的重要标准;在项目推进中,要尽可能吸纳当地各族群众就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项目效果评价上,既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更要将“是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衡量指标。

同时,民族文化宫团委书记焦翊丹为学员们讲述《文博场馆如何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课程,并分享民族文化宫用文物古籍讲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的实践经验,为文博场馆推进工作提供新思路;湖南师范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研究员郑大华也带来精彩课程,他系统梳理了湖湘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刻阐述了近代湖湘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文博场馆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发展湖湘文化提出真知灼见。

学员们进行分组讨论。 倪好雨 摄

除专题授课外,此次培训还创新融入了视频教学、小组研讨等形式,学员们围绕“新时代文博场馆如何承载民族文化传承使命”展开热烈讨论,结合各自工作实践分享心得与思考。“以往总觉得‘铸牢’工作偏向理论宣传,这次培训让我明白,它其实是文博工作的灵魂。”湖南博物院副院长金樊的感悟颇具代表性,“从讲解词的优化到文创产品的开发,每一项工作都能成为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

理论学习的成效,正转化为清晰的目标方向。不少学员在研讨中提出,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展览策划、社教活动、公众服务各环节。正如隆平水稻博物馆馆长盘敏所说:“民以食为天时,食将族相连。隆平水稻博物馆以‘稻作文化’为连接各民族的纽带,让‘共吃一碗饭’的情谊走进更多人心里。”

创新培训模式:以场景为媒,推动理论落地生根

“光听理论不够,实地看、现场学才更有启发。”这是参训学员的共同感受。此次培训打破传统课堂界限,走出去以“现场教学+经验交流+案例研讨”的创新模式,让抽象理论变得可感可学。

学员们在隆平水稻博物馆进行现场学习。 贾安 摄

在隆平水稻博物馆,学员们沿着“稻作文化”的脉络,沉浸式感受汉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各民族稻风民俗的交融共生,认真聆听袁隆平院士研发杂交水稻过程中,各族同胞守望相助、共克难关的感人故事;在长沙市博物馆,文物陈列、场景复原等方式,生动展现长沙作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各地区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轨迹,让学员们直观体会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魅力;在长沙简牍博物馆,“湘水流过——湖南地区出土简牍展”巧妙地将简牍记载的历史片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相结合,让古老文字成为传递民族情感的桥梁;在湖南雨花非遗馆,巨幅中华人文始祖壁画与三倍比例复制的溪州铜柱相互映衬,生动呈现湖湘大地上各民族携手发展、共创文明的历史脉络。

“这些现场教学点不是简单的‘参观打卡’,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活课堂’,让我们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实现新进步。”常德市桃源县中华民族一家亲展示馆负责人戴登成坦言,通过实地观摩“嵌入式”建设模式,自己对如何打造特色体验馆有了全新思路。

现场推进会上各单位作实践经验分享。 贾安 摄

现场推进会同样亮点纷呈。湖南博物院、长沙市民族宗教事务局、韶山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凤凰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益阳家风家教馆、桃源县中华民族一家亲展示馆、张家界七十二奇楼7家单位,以PPT形式分享如何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湖南故事的实践经验。从博物馆主题展览策展技巧到“铸牢”体验馆运营模式,从文创产品开发思路到社教活动设计方法,一个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实操手册”。株洲博物馆副馆长张敬尧表示,“这些案例解开了我工作中的不少困惑,更加深化了湖湘博物馆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的理解与实践方向。今后,我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践,不断挖掘文物背后的共同体历史记忆,通过展览和社教活动,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湖南故事,增强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聚焦长效赋能:以合作为桥,推动共同体建设

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共同努力。省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龙毅指出,要立足湖南实际,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构建具有辨识度的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体系。要加强馆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叙事合力。一方面,要加强省内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开展联合展览、巡回展览、学术研讨等活动,共同挖掘和展示湖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省市博物馆以及国际博物馆的联系,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展示湖南文博场馆的特色和成果,提升湖南博物馆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对此,衡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瑶琴表示:“我们要做一粒‘好种子’,把培训所学落到实处。一方面主动对接本地文博场馆,挖掘民族交融历史故事;另一方面打造具有衡阳特色的体验馆,还要建立与文旅、文物部门的协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长沙)迎来众多游客、学子参观体验。 湖南雨花非遗馆供图

湖南雨花非遗馆馆长邓运姣也表示,作为全省首家以“嵌入式”建设模式打造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未来将继续通过创新活动形式、丰富体验场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让民族文化魅力可感可知。

湖南博物院副院长金樊则结合场馆实际,明确了后续工作路径:在公众服务层面,将升级讲解词库,开发一批凸显民族交融特质的研学课程与互动项目;在文创开发层面,会深入挖掘馆藏文物中的民族交融元素,打造系列主题文创产品,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伴随文创走进公众日常生活;在综合保障层面,还将营造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氛围,引导观众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与认同。

“培训不是终点,而是推动工作的新起点。”结业仪式上,培训班有关负责人道出了此次培训的深远用意,各文博场馆要按照“五个共同+五个相+四个与共+四个都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体系,结合场馆实际加强研究阐述,提升共同体叙事。希望参训学员们带着收获与思考返程,肩负起推动馆际合作、深化工作成效的责任与担当。

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探索,从个体学习到协同合作,此次培训班为湖南文博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博工作者将以文物为媒、以文化为桥,用生动的实践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湖南文博力量。

责编:潘华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鲁红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