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评丨非遗活化,关键在“活”不在“遗”

胡言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5 10:40:09

评论员/胡言

9月14日,慈利县澧水河上,一条五百米长的板板龙灯蜿蜒游动,烛光与水影交织,传统与科技碰撞。这场水上板板龙灯表演,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关于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深刻实践。笔者认为,非遗活化的核心在于“活”而不在“遗”,必须打破将非遗视为“遗产”的静态保护观,代之以动态发展的活化观。

非遗保护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许多地方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非遗馆、展示中心,却让非遗项目脱离了生长的土壤。慈利县的水上板板龙灯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非遗不是需要被供起来的“遗产”,而是应当融入现代生活的“活态文化”。只有当非遗真正“活”在当下,“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科技赋能不能停留在表面文章,而应实现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当下不少非遗项目打着“科技赋能”的旗号,却只是简单堆砌声光电效果,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慈利县的水上展演之所以成功,在于它没有让科技喧宾夺主,而是让激光投影、灯光水幕等技术手段服务于板板龙灯的文化表达,增强了而不是削弱了非遗项目的感染力。

非遗活化必须警惕“去地域化”倾向。在非遗推广过程中,一些地方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削弱甚至丢弃了非遗项目的地域特色,使其变得千篇一律。慈利板板龙灯的成功,恰恰在于它保持了浓郁的地方特色——那独特的板板连接方式、那富有湘西风情的舞蹈动作、那与澧水流域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表演形式,都是其无法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非遗传承要避免“表演化”陷阱。当下不少非遗项目为了迎合旅游市场,变成了纯粹的表演项目,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板板龙灯原本是慈利当地人民祈福纳祥、凝聚社区的重要方式,如今的水上表演虽然形式创新,但仍保持了这一核心功能——通过集体参与排练和表演,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延续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市场化是非遗活化的必由之路,但必须把握好度。完全依赖政府补贴的非遗项目难以持续,但过度商业化又会损害非遗的本真性。慈利县创新“非遗+”市场化模式,依托景区开设非遗展销专区,推出“非遗+旅游”体验套餐,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反哺了非遗传承,这种良性循环值得推崇。

最重要的是,非遗活化的最终评判标准是能否造福百姓。在慈利,我们看到卖糖画的师傅一天能赚百八十块,卖非遗文创的摊位一天能售出八百多个龙灯书签,在外打工的群众回到家乡从事非遗相关工作,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人。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才是非遗活化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非遗活化不是简单地保存过去,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慈利县的水上板板龙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只有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保护与传承的目标。非遗活化的道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责编:上官智慧

一审:上官智慧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