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公众号 2025-09-14 08:52:57
立秋后,气候常伴“干”“燥”“热”等特征。肺为娇脏,与秋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过燥的食物。
那么立秋后吃什么蔬果能降“火气”,除秋燥呢?一起来看看。
11种“天然润燥王”
立秋后吃正合适
1.茄子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之说,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
中医认为,茄子性凉、味甘,有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祛风通络、宽肠利气的功效。
2.南瓜
入秋以后,气候干燥,皮肤黏膜水分加速蒸发,身体容易出现燥热情形。
中医认为,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润燥的功效。
3.莲藕
常言道“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
中医认为,藕味甘,可入心、脾、胃三经,生用性寒,熟用性温。鲜藕甘寒多汁,能清热生津而止渴,还能凉血,散瘀,止血;而藕煮熟食能和胃健脾、益血,凡脾虚、血虚者,可用作常食之品。
4.山药
中医认为,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症。麸炒山药补脾健胃功效增强,临床主要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等。
《神农本草经》谓山药能:“补中,益气力,长肌肉。”
《本草纲目》记载山药能够“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
近代中西医汇通泰斗张锡纯说:“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山药既能滋阴又利湿,能滑润又收涩,有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的特点。而且含蛋白质最多,在滋补药中为无上之品。
5.豆浆
《本草纲目》中记载豆浆“利水下气,制诸风热,解诸毒”。
豆浆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的维生素E能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肌肤滋润,秋季饮用可帮助缓解皮肤干痒、口鼻干燥等问题。
6.百合
清代医家吴仪洛曾指出,久嗽之人,肺气必虚,虚则宜敛,百合之甘敛,甚于五味之酸收也。
百合有养阴清热、润肺止咳等功效,可煮粥,煮汤,炒食。
7.银耳
银耳有麦冬之润而无其寒,有玉竹之甘而无其腻,诚润肺滋阴之要品,对阴虚火旺、虚热口渴、喉咙干痒等症均有一定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风寒咳嗽、大便泄泻者不宜常吃银耳。
8.梨
中医认为,生梨性寒味甘,有清心润肺、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作用。
对咽喉干痛痒、声音嘶哑、干咳痰黄、小便赤短有辅助治疗效果。虚寒体质、腹泻者少吃。
9.葡萄
中医认为,葡萄性平、味甘酸,入肺、脾、肾经,有补气血、益肝肾、生津液的功效。
10.苹果
中医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润肺、除烦、开胃、醒酒等功用,对消化不良、气壅不通者均有效。
11.石榴
石榴口味有甜、酸甜、酸之分,性味温甘酸涩,有生津止渴、涩肠止泻、杀虫止痢的作用。
石榴可直接食用,也可榨汁饮用,但吃多了容易伤齿、生痰,泻痢初起者不宜食用。
4个经典食疗方
日常调养防秋燥
芡实山药糊
材料:芡实500克,山药500克,糯米粉500克,白糖500克。
制法:芡实、山药晒干后磨成细粉,将糯米粉与白糖加入调匀。
服法:取混合粉50至100克,加入冷水调成稀糊状,加热烧熟。每天早晨空腹温服。
功效:健脾止泻,适用于寒食困脾之腹泻。
点评:该方源自《本草新编》。芡实、山药均入脾肾,是补肾健脾除湿要药。山药偏甘味而健脾,芡实偏涩味而收敛,配合糯米粉可治虚寒腹泻。糯米黏滞,难以消化,所以每次用量不能太多,急性细菌性腹泻、菌痢者忌用。白糖补虚和中,口味清淡者可以酌减。如果湿热困脾,可以选用西瓜皮、金银花、蒲公英等加入熬糊。
清蒸茶鲫鱼
材料:鲫鱼1条,绿茶20克。
制法:将鲫鱼剖开,去除内脏,冲洗干净。将茶叶塞入鱼腹,缝扎腹口,不使茶叶掉落。将鲫鱼置盘,料酒、葱、姜去腥,放入蒸锅蒸熟即得。
功效:清热利湿,生津止渴。适用于痰湿困脾之纳呆脘满、口腻口臭、大便黏滞或腹泻水肿。
点评:方出明代吴球的《活人医统》。鲫鱼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利湿、利尿消肿功效,对于脾胃虚弱、水肿腹泻、便血溃疡、糖尿病等有辅助治疗作用。绿茶能清热去火、生津止渴、消食除烦。
两者合用,可用于阴湿困脾、口臭发疮、水肿腹泻。原方要求保留鱼鳞为的是加强利水作用。
青鸭羹
材料:青头鸭1只,青橄榄五个,赤小豆250克,食盐、葱花适量。
做法:青头鸭宰杀退毛去内脏,洗净备用,赤小豆洗净,连同青榄塞入鸭腹,可缝扎避免漏出。鸭子加水炖煮,料酒共煎去腥,炖熟后加入食盐、葱花。
功效:健脾利湿,开胃解乏。
点评:方出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鸭子性偏凉,入胃肺肾经,为暑天进补优质禽类,《本草纲目》称赞其“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可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等。鸭子配合葱花,可通阳除心火。青橄能清热利咽、生津止渴、化痰下气。赤小豆善下行,能通利水道,导水湿下泄。
四者合用,能清热健脾、补虚除烦、祛湿解乏,是贴秋膘的佳肴。也有用草果代青橄榄,草果偏温,和胃醒脾、芳香化湿,可中和青鸭、赤小豆的寒性,胃寒口腻者可以选用。
山药鸡肫
材料:鸡肫250克,鲜山药100克,青豆30克,葱、姜各10克,料酒15克,精盐2克,酱油5克,白糖3克,胡椒粉、味精各1克,湿淀粉50克,香油3克,鸡汤50克,菜油50克。
制法:鸡肫、山药洗净切片,生姜切末,葱切花。置鸡肫于碗内,精盐、料酒、胡椒粉拌匀上味。另取一碗调入酱油、白糖、味精、鸡汤、湿淀粉,勾兑滋汁。锅烧热,加菜油烧至六七成热,下肫片滑散,也就是贴着锅边滑入,捞出沥油。锅内留底油50毫升,下姜末,煸炒至香,将鸡肫、青豆、山药入锅翻炒数下,倒入勾兑好的滋汁勾芡翻匀,撒上葱花,淋上香油,起锅装盘。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点评:鸡肫健脾助运,善消食积,对脾胃运化功能下降的食少腹胀有良效。山药味甘性平,补气养阴而不滞不腻,尤其适合小儿消化不良。青豆味甘性平,健脾生津而又能祛湿化浊,且颜色鲜艳,菜肴增色。
三者合用,健脾消食,营养均衡,且滋味鲜美,引发食欲。
来源: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
责编:王思贤
一审:王思贤
二审:梁湘茂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