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名城之恋》——第一章 古井风情(四眼井)

徐虹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3 19:22:27

徐虹雨(左)徐莞清(右)

作者简介:

徐虹雨,常德市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毛泽东文学院学员。她已出版书籍6本,其中3本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2本获得全市原创文艺奖。其中报告文学书籍《军歌嘹亮》入选2019年度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创作项目、湖南省作协深入生活创作项目。

《名城之恋》2012年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获得常德市原创文艺奖。

音频朗读者简介:

徐莞清,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干部,文化部朗诵考级、少儿播音主持考级高级教师、湖南文理学院语言艺术中心艺术指导,曾获央广第五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总决赛配音组优秀奖,喜马拉雅A+优质主播,喜播教育官方点评官,有声书代表作《东京八平米》《痛快的日子》等。

第一章 古井风情

井与人类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井的发掘和使用,标志人类由逐水而居逐渐进步到掘井定居。有井水饮处,人类聚集,市井的喧闹由此而成。

如今,生活已经提速,水龙头轻轻一拧,清澈的自来水便会喷涌而出,古井,慢慢成为了一种文化遗存,一个历史符号。但是市井之中的人们却依然眷恋着井水的甘洌与清凉,在喝着自来水烧成的白开水时,会忍不住念叨当年井水烧制后冲泡的茶香,没有漂白粉拒人亲舐的呛气,却多了丝丝清甜的氤氲。

四眼井:点缀于时尚前沿的古典

四眼井是常德现存最古老的井,位于市中心最繁华的步行城内。

从常德城最热闹的街头拐进小巷,从最时尚的前沿阵地穿行进入四眼井社区,古井静卧路旁,仿佛在守望。古井无言,“四眼古井、西汉开凿、张飞重建、泽润桑梓、饮水思源”五幅浮雕作品便是它的全部介绍。

撑着被太阳晒暖的石砌围栏朝井里望去,四眼井仿佛也睁大眼睛,打量着外面的世界。前来井边汲水的人渐已绝迹,井水显得黯淡、浑浊。那一刻,观井的人,望天的井,仿佛都有几许惆怅。井早已古波不兴,唯有那年年发芽的蔓草,从井中探头张望,彰显着生命的新绿与不屈。

与古井的静寂相对的是市井的喧嚣。距离四眼井几步之遥就是华天大酒店,在酒店顶层的旋转餐厅可以俯瞰整个常德城。坐在酒店一楼的西餐厅,品尝着巴西烧烤或是法国牛排,隔着一层玻璃窗和落地鱼缸里游弋的热带鱼,离目光仅十几米的距离便可见四眼井。城中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与四眼井比邻而居。日日,古井周边是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潮,来来往往的是散发着诱人气息的霓裳。每每,路过沧桑的古井而拐进盛世的繁华,感觉便如同穿越前尘今世。多年前,四眼井周遭也是繁华之处,沅水码头南来北往商船的鸣笛声,大河街、小河街船工的吆喝声,汲水人的说笑声,附近戏院里的丝弦声,声声如网编织着市井凡乐。岁月更迭,海枯石烂,沅水码头的繁华不再,古井的清波不兴,昔日挑担摇辘的汲水人也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商铺,闪烁的霓虹,涌动的商潮,只有四眼井所处位置的核心地段地位依然。

沅江穿常德城而过,并于德山入洞庭湖后汇入长江。沅江是常德的母亲河,一条源远流长的沅江成就了城中人潮涌动的大河街、小河街和麻阳街。随着聚居区域的扩大,远离沅江的其他街、巷、坊次第诞生。新街巷诞生之初要考虑生活用水问题,因而城区因井而成巷,沿井而开市。那时,常德的大户人家往往自己凿井取水,普通百姓则几户、十几户,或一条里弄合用一口公共水井。可以想见,每当晨曦甫露,整个常德城千家万户荷担挑水、洗衣浆裳的情景是多么热闹,温情的市井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一大早就唤醒沉睡的大小街巷。历史记载,常德城内最多的时候拥有大小水井 100 多口。随着历史变迁,城市改造,不少古井被夷为平地,目前仅有四眼井巷、丝瓜井巷、百姓巷、方家巷、南海庵、东湖巷口等十多处尚存古井遗迹,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四眼井、葵花井、丝瓜井、崔婆井“四大古井”。

四眼井是“四大古井”中最古老的井,始建于西汉初年,外形为椭圆形,用块石、青石砖砌成,上面放两块条石,各凿两眼,形同四眼,故而得名。井凿四眼,方便多人同时取水,由此井的设计便可遥想当年四眼井周遭的热闹。四眼井曾毁于兵灾,相传三国猛将张飞进军武陵郡时在此安营扎寨,并对古井进行修复,井壁上曾刻有“张飞重建”字样。如今,“张飞重建”四字已难觅影踪,清晰可辨的是青苔重叠的井壁刻下的岁月沧桑。

四眼井是常德的眼睛,见证着这座名城的变迁。

常德历来是川黔要道、湘西土特产集散地和交通枢纽,素有“川黔咽喉”“湘西门户 ”之誉。沅江,曾经是常德经济与交通的生命线,上游川黔境内的桐油、靛碱、木材、山货、土产等顺流而下,从常德中转,再转口行销海内外。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常德还曾辟为外轮“寄港地”,转口物资与日俱增,各类船舶云集在河洑至德山一带近20公里长的江面上。沅江这条重要的水上航道,造就了常德历史的荣光,抒写了一个城市的灿烂。

水运昌盛带动了沅江沿岸街市的发展,河街成了常德城市的主轴线,这条主轴后又发展为大河街、小河街。大河街长约一千多米,靠江共有七座码头,顺水而下,依次为下南门码头、小码头、木码头、驿码头、仁智桥、姜码头、三官殿码头。码头繁忙,不得不划区作业,装卸生姜、木材的商船前往姜码头、木码头,官宦乘船则在驿码头。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千米大河街依然是常德城的商业核心,有41种行业,150多家店铺。油行业为商贾巨头,在大河街拥有17家店铺。此外,粮行、瓷器业、铁麻、棕索、南货、缝纫、制秤、干鱼膏辣、信义药材行、杨宝华金号、欧家铜乐铺、孙氏钱庄、潘家络子作坊等布局其间,共同撑起大河街的繁华。四家买办资本经营的外国洋行也相中这块风水宝地,义瑞桐油、亚细亚洋(煤)油、华南洋(煤)油、日新戴生昌轮运公司都在大河街设点。大河街通四海物流,聚八方财源,故民间又称其为“银子街”。

小河街街面相对狭窄,空气中弥散着浓浓的鱼腥味,沿街每天都有大小鲜鱼、虾子出售。干鱼、干虾悬挂于街两边的鱼栈内,渔具、日常用品摆放在杂货店里。穿长袍的绅士、着马褂的伙计、搭汗巾的挑夫出入其间,甚是热闹。街上除了鱼市、杂货店,便是一溜儿的民宅。靠河的木构件房屋傍河而搭,随河岸地势而微微倾斜,房屋的背面则用长长的大圆木支架撑在斜坡上,形成了沅江沿岸颇具特色的“吊脚楼”景致。大河街、小河街、吊脚楼曾活跃在沈从文的笔端,也复活于读者的想象。

滔滔沅江水为常德的河街带来了财富,带旺了人气。大小河街商贾云集、人流如织,人力车的铃铛日夜脆响,算命的瞎子、剃头的伙计、磨刀的师傅、卖河水的挑夫风雨无阻谋生计。不远处的江边,大小船只延绵几公里。善于洞庭湖逐波的乌黑大船,挂二三桅帆,正欲起航;两头尖尖的竹篷船岸边停泊,在阳光下晾晒着渔人的收获;密密匝匝的是从上游漂流而下的木排竹排,一路顺流一江歌;更远处,满江帆影点点,鸬鹚船头玉立,金色的阳光撒下万缕丝绦,共同编织出常德河街的尘世繁华。

四眼井便出现在这片闹市中。古井与沅江水源相通,大旱时节,井水不干枯,大涝时季节,井水亦不满溢。如果四眼井的水位升高且水质泛黄,便往往是将有大水来袭的征兆。因古井这一“先知”预报,不少常德百姓躲过了一次次水患。四眼井还曾藏着常德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苦难。1943年日军侵袭常德,兵荒马乱中,一些百姓将贵重物品弃于井中,希望躲过日军的洗劫。究竟有多少人安然地躲过了战火,逃脱了鼠疫,并在古井中打捞起了重建家园的希望,已不得而知,但在四眼井日后的清理过程中,考古人员在井底淤泥中掏出了不少家户舍弃在井中的私藏。 四眼井留下了常德人一段沉痛的记忆。

新世纪伊始,常德破旧立新,开始步入现代化进程,旧城改造、商业建设、文化复兴等工程接踵而至。“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中国常德诗墙开始在河街起步,并逐步蜿蜒成十里诗、书、画长廊。湖南第一街、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常德步行街开始崛起,商业街以及周边辐射地段成为常德商业的前沿阵地——步行城,金钻广场、春天百货、步步高、国美等各类商业形态在此安营扎寨,成百上千的品牌专卖店在此安家落户。隔江相对的万亩田畴也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集贸市场之一——桥南大市场,全国各地3万多客商在此经营,商业辐射湘、鄂、川、滇等省的90多个县市。

四眼井周遭天翻地覆,古井宁静依然。它所处的位置因市政建设拉出了一条通道,四眼井被置于道中,来往车辆减速绕行,往繁华深处驶去。那眼曾盛装过船工纤夫的呐喊、商贾挑夫的吆喝、酒庄茶肆的喧闹、舞榭歌台的弦音的四眼井,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实用价值,但作为常德目前现存于地表的最古老的井,四眼井所负载的文化积淀,又岂止是光阴荏苒、春秋几度?

责编:马曼雅

一审:马曼雅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