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2 09:04:23
肖佩珊 雷岩生
沿金叶大道驱车驶入嘉禾县普满乡,车窗外的画卷倏然铺展:一望无际的稻田绿浪翻滚,涌动着丰收的期待,穿过这片“嘉禾粮仓”的丰饶之地,雷家村近在眼前。
从雷家村蜿蜒的巷道走过,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纵横交错的古巷像脉络般延伸,巷口统一悬挂的标识牌格外醒目,巷长、副巷长姓名及联系方式一目了然。漫步村中,村民见面热情寒暄,孩童嬉戏打闹,老人含笑闲坐,一幅邻里和睦、乡风文明的和谐图景。
谁能想到,这个处处洋溢着和美气息的古村落,2019年以前还曾面临着“干部干、群众看”“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的治理困境。
变化,始于2019年那场以巷为空间单元的基层治理创新探索。
古巷新治:网格沉下去,效能提上来
“铺子街巷当年是全村的‘集市’,青砖黛瓦里还留着老字号的招牌呢!”雷家村党支部书记胡秀芳指着巷内一栋两层小楼,木窗棂上的雕花依稀可见旧时繁华。
在雷家村,35条巷道的命名,都藏着光阴的故事——“塘塘水巷”的名字源自方言谐音,喊了百年仍在村民舌尖流传;“包公祠巷”因巷尾祠堂而得名,自古便是村民议事评理的去处。
当现代治理遇上百年文脉,“巷长制”就从交会处找到了独特的生长点。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两委’人少事多,以前白天跑断腿、晚上填报表,效率却不高。”干了20多年村干部的胡秀芳深知基层治理的艰难。加之村民居住分散,往日亲密不再,村庄凝聚力大不如前。
2019年,普满乡针对雷家村“巷多户聚”的特点,试点“巷长制”。全村划为5个网格、35条巷道,每条巷推选巷长和副巷长,实行干部包片、巷长包户,做到巷巷有人管、户户有人联。
“这其实是把城市网格管理的精细劲儿,扎进了乡村的泥土里。”普满乡党委委员、政法委员李涛介绍,巷长遴选坚持“高威信、强责任、能履职”的标准,经村民代表大会议定,从党员、村干部、人大代表和志愿者中选出,统一上岗,信息公示上墙,全程接受监督。
古巷如藤蔓般延展,巷长们便沿着这些脉络扎根群众,把工作做到田间地头。乡亲心气顺了,乡风净了,村貌美了,乡村振兴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邻里相携:情理化干戈,和睦润乡风
村子里的清晨,总从巷长们的脚步声里醒来。
“老哥,吃过早饭没?”“婶子,今早的粥真香啊!”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日常寒暄,看似平常,却成了化解矛盾的隐形纽带。
2024年,拾点子巷的两户人家曾为巴掌大的地红过脸。雷石汉想圈院,邻居雷丰飞坚称是祖传地,互不相让。两人吵到脸红脖子粗时,巷长雷春红提着刚摘的茄子路过,笑着打圆场:“先到我家吃个饭,咱把土地证找出来对一对?”
证上分明写着那块地是公共用地,可两家人的气还没顺,挤着抢占过道。雷春红不急不躁,连续数晚到两家串门,讲起“六尺巷”的故事,指着屋后稻田说:“你们看那稻穗,越饱满越懂得弯腰。各退50厘米,道宽心更宽。”如今,阳光从那条1米宽的过道穿过,照得两家人心里亮堂堂。
这样的矛盾纠纷化解,在雷家村早已是寻常事。62岁的雷渊海也记得,2022年因自家新建屋檐遮光,和毗邻的堂弟半年不说话。巷长雷五成拎着米酒上门,不提规矩先忆旧:“你两兄弟就住屋前屋后,小时候感情那么好,现在就为建个屋檐生分了?”
最后,雷渊海把1米的屋檐改成70厘米,堂弟第二天就扛着梯子来帮忙,屋檐下重响兄弟笑声。“兄弟陌路,谁不难受啊,有时候就缺个台阶下。”雷渊海的话,说出许多村民的心声。
“在村里,‘远亲不如近邻’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巷长们用一声声问候、一句句关怀、一步步脚印编织出的治理智慧。”李涛的话,道出了“巷长制”的真谛:用制度串起人情,让每条巷道里的烟火气,都带着和睦的温度。
有了雷家村的成功经验,2021年,普满乡在全乡13个行政村、380条巷道全面推广“巷长制”,同步出台考核办法,以村级初核、乡级复核的方式定期评比,评比结果与评优奖励、补贴发放直接挂钩。对获评“优秀巷长”“星级巷长”的给予经济奖励并颁发荣誉,落后者在“红黑榜”公示并通报批评,有效实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标。
同时,普满乡同步开展专题培训,明确巷长要当好卫生监督员、政策宣传员等“六员”,巷长成了“最小综治单元”的“全科管家”。
精耕善治:织密“微网格”,激活“微细胞”
“巷长制的核心,是将‘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嘉禾县委政法委综治督导室主任罗贤军一语中的,“从村民到巷长,从巷长到村“两委”,环环相扣的网格里,每个人都是治理的主人翁。”
这一制度通过治理“微创新”,织密“微网格”,畅通“微治理”,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微细胞”,构建起精细化网格服务管理新体系,小问题巷长当场推动解决,大问题也能通过高效沟通机制及时上报乡党委,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实现“小事不出巷、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自“巷长制”实施以来,普满乡做到了对矛盾纠纷的精准识别、及时介入,将问题化解在基层、消除于萌芽。2024年至今,全乡已成功排查176起矛盾纠纷,其中153起得到妥善解决。同时,普满乡连续3年实现涉访人员“零进京、零登记”,并多次获评全市信访工作示范乡镇。
“巷长向下扎根,乡风文明向上生长。”这不仅是普满乡的剪影,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湘南的生动注脚:把根扎在群众中间,把情融在街巷里弄,和美乡村的春风自会吹进每一户人家的院落,吹绿每一寸希望的田野。
责编:梁可庭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