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2 08:32:51
屈原管理区田野风景。周洋摄
“水稻+”轮作模式激活土地潜能
屈原管理区探索“一田多收”致富路
初秋时节,屈原管理区营田镇的田野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在义南村丰翼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上,刚完成藠头丰收的田块已披上新绿,优质晚稻秧苗迎风舒展。合作社负责人陈扩军抚摸着稻叶,黝黑的脸上漾开笑容:“上半年这54亩地亩产藠头3500公斤,净赚21万元。现在换种水稻,肥力足、病害少,又是好收成!”
这种被农民称为“给土地换口味”的“水稻+”轮作模式,正在屈原管理区掀起一场农业变革。通过精准把握种植时序,让土地全年无休却越种越肥,既鼓了农民钱袋子,又滋养了沃土良田。
陈扩军道出轮作奥秘,每年8月下旬至10月,早稻或前茬作物收割后种下藠头,经过秋冬滋养,次年3至5月青藠便抢先上市,6月成熟丰收期时抢在盛夏前完成采收,土地稍作休整后即可投入晚稻生产。“轮作就像给土地‘换口味’,藠头的根系分泌物能改善土壤微生态,它爱吃的‘养分’和水稻还不一样。”陈扩军解释道,“收完藠头的地再种稻,肥力足,每亩能省下不少复合肥,病害也少了,真正实现了‘双减’(减化肥、减病害)增效。晚稻的优质稻品种生长时间也更充裕,大米品质自然没话说!”这“时间差”里,不仅挖出了真金白银,更种出了生态与效益的双赢。
多元模式齐放,土地生金吐银
在宝塔村,瓜农王瑶刚结束300亩西瓜采收:“露天西瓜亩产3000公斤,地头价3元/公斤,扣除成本每亩净赚5400元!”他的“水稻+西瓜”轮作经验同样精彩,水稻长期浸泡有效抑制西瓜土传病害,收瓜后翻地晒土又改善稻田板结问题。
八港村种养能手朱运伍则探索出“水稻+羊肚菌+辣椒”复合模式:“羊肚菌每亩纯收益2万元,羊肚菌采收后,废弃的营养包经过腐烂发酵,就成了天然的有机肥,既能培肥地力,让下一季水稻品质更好,还能增产增效。”这位省级劳模在冬闲田种上“金疙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发展特色种植,让冬闲田变成“增收田”。
科技赋能农业,荒田变丰产田
屈原管理区大力推广“水稻+”模式,组建农技服务队深入田间指导。目前全区已发展稻藠、稻瓜、稻菌、稻油、稻虾等轮作模式3.2万亩,土地利用率提高30%,综合效益提升30%以上。
“让每寸土地都发挥最大价值,让农民通过种地过上好日子。”屈原管理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周静表示,下一步将构建“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技术推广体系,推动“水稻+”模式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夕阳西下,义南村的田垄上,陈扩军望着绿油油的稻苗信心满满:“以前种一季闲一季,现在一年四季地生金。这好日子,就像这稻浪一样,望不到头哩!”
(方璐 冯亚雄 姜瑶)
责编:王相辉
一审:杜立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