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飞山 2025-09-11 16:20:27
文/千年飞山
《朱子家训》中有这样一句话:“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大意是,做了好事,想让他人看见,不是真正的善人。
曾国藩同样说过类似的话:“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意思是,做好事最大的快乐,无需让别人知道;做坏事最大的痛苦,生怕别人知道。
《淮南子·人间训》中也言:“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
就是说,隐秘积累德行的人终将获得显性回报,强调行善不为人知(阴德)会得到福报,而刻意追求显赫名声(阳名)则难以持久。
从古至今,中国人推崇行善积德,并把行善积德分为两种:阳德和阴德。
做好事让别人知道了,这叫阳德;做好事不求人知道,也不让人知道,这就叫阴德。
古人主张行善不欲人知,你暗暗里做好事、积阴德,虽然没有人知道,但却是真实的在积累和增长功德。
而且,阴德积得越久,自己的福报就积得越多。
为了行善而行善,其实那并不是真正的善行。
孔子的弟子子张,曾向孔子请教善人之道,孔子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言下之意就是,要想当一个好人做好事,没必要让别人看出来是善行。
为善应该不求人知,如果为善而好名,希望成为别人崇敬的榜样,这就有问题了,也不是真正的为善。
生活中,有些人但凡做一点实事好事,往往都大张旗鼓,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
实际上,他们是另有所图,不过为了让别人感恩戴德,或者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做好事而赢得好名声。
正如孔子所说,这并不算真正做好事、是真善人。
因为一个真正行善的人,是不会让人感觉到他行善的痕迹的。
看过一个小故事:某日黄昏,有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孩来到一个小饭馆,但只点了一份白米饭。
老板看他瘦弱的模样,说免费送一碗菜汤。
吃到一半,男孩想到菜汤不要钱,又多叫了一份,说明天带到学校当午餐。
老板猜想,这个男孩可能来自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为了读书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处境困难可想而知。
于是,他悄悄的在餐盒底部先放入店内招牌肉臊子一大勺,还加了一颗卤蛋,最后才把白米饭满满盖上去,乍看之下,就白饭而已。
老板娘见状,明白老板想要帮助那个男孩,但她搞不懂,为什么不把肉臊子大大方方的加在饭上,却要藏在碗底?
老板贴着老板娘耳朵,轻轻的说:“男孩如果一眼见到白饭加料,说不定会认为我们在施舍,这会伤害他的自尊,那他下次肯定不好意思来了。
如果他转到别的地方一直吃白米饭,营养肯定跟不上,怎么有体力读书呢?”
当男孩拿到沉甸甸的饭盒时,不禁回头望了老板夫妻一眼,没人看见他眼中泛起的闪闪泪光。
从此,男孩除了长假外,几乎每天黄昏都会来店里吃一碗白饭,还外带一份。
当然,带走的那碗白饭下,每天都藏着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直到男孩毕业。
二十年后的某一天,将近50岁的餐馆老板夫妻租借的店面要拆违。
他们的储蓄都给了儿子国外读书,如今即将面临中年失业,经济陷入困境,生活没有依靠,他们不禁难过的抱头痛哭。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衣冠楚楚的人物突然来拜访。
原来是当年的男孩,他经过艰苦奋斗,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事业。
他这次来,就是专程来感谢当年老板夫妻的鼓励与暗中相助的,否则他当年根本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所以,不露痕迹的帮助别人,就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善待自己。
什么是善良?善良是一种美德,是发自内心、不求回报的帮助别人。
真正的善行,就是不求人知、从不宣扬,但你的行为必定自带光芒,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
古语有言:“行善若晒,善果必衰。”
行善是发于本心,行于自然,一旦刻意炫耀,善举就变了味道,或招来攀比猜忌,或引来索取无度之人。
福报,便也在这份喧嚣中,悄然流逝了。
《围炉夜话》中说: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
真正的善者,往往懂得行于暗处的智慧。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生活极其简朴,却心怀大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大不少年轻教师和学生生活拮据。季老得知后,常常不动声色地伸出援手。
但他却从不公开宣扬,也不让受助者声张。
有一次,有位家境困难的青年教师急需一笔钱给母亲治病,愁眉不展。
季老得知后,悄悄让家人将一笔钱用报纸包好,趁夜色放在那位教师家门口,连张纸条都没留。
这位教师多方打听,才知道是季老所为,感激涕零。
季老却对他说:“帮点忙是应该的,不必记在心上,更不要对外人讲。”
许多受过他帮助的人,都是事后很久才知晓恩人是谁。
季老一生广结善缘,备受敬仰,这份“行善不欲人知”的低调与真诚,正是关键所在。
行善积德,贵在真诚自然。
若为了博取名声而做,善举便失去纯粹,也容易招致非议与祸患。
而越是真心为善,越懂得收敛光芒,越能护住那份清净福田。
正如智者所云:“善行,贵在心安,不在人知。”
藏而不露,不仅是处世之道,更是守住善行持久的智慧。
坚守本心,不求闻达,福泽自然深厚绵长。
《菜根谭》有言: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积累德行不需要别人来见证,只要自己心中有善念,默默地行善积德,自然会有上天知道。
这种思想,强调了内心的修炼和行为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和认可,而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和道德。
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追求外在的成就和名利,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和德行的积累。
有些人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刻意去做一些善事,却缺乏内心的信仰和真诚的善意。
相比之下,那些默默无闻、不事张扬的人,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断地行善积德,最终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周易》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当你的阴德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得的福报也必然而至。
这种福泽和福报,是“有余”的,不仅惠及当世,甚至福泽你的子孙。
都说富不过三代,但道德传家可以福泽世世代代。孔子的家族、王安石的家族、范仲淹的家族,许多名门望族不都是这样吗?
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主动宣扬自己的善行,那就动机不纯了。
如果做了点善事便大肆宣扬、沽名钓誉,使名誉超过了实得而浪得虚名,或者用自己的那点善行去换取更大的物质利益。
那么,这种“阳善”,非但得不到福报,反而会惹来麻烦。
当然,如果一个人做了善事,自己根本没有想着去宣扬,而是其他人知道了以后,出于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目的去宣扬,这并不会影响当事人的行善积德,是应该提倡并发扬光大的!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