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芸 吕新龙 袁英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9-11 15:11:20
(昌金改扩建项目新余东互通。本文图片均由中交中南局提供)
通讯员 雷晓芸 吕新龙 袁英杰
以前钢厂嫌我又硬又难搞,如今高速夸我又强又抗造!
我本是炼钢过程中排出的工业固体废物,总被堆积在钢厂固废处理池中。曾经,我整日惶恐不安:露天堆放,会污染土壤;简单填埋,会危害地下水系;我身体内的重金属及放射性物质,更是会污染空气。
难道我们注定要成为这绿水青山的负担吗?
转机出现在2023年,一支来自于中交一公局集团的团队来到赣鄱大地,开启了沪昆高速昌傅至金鱼石(赣湘界)段的改扩建之旅(以下简称:昌金改扩建项目),我的命运随之发生变化。
(昌金改扩建项目新余东互通A匝道高性能钢渣路面试验段)
项目全长46.518公里,路面施工需要天然砂石料40余万吨,相当于在山体中掏出4100个标准集装箱大小的空间。这对当地环境的修复能力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践行中交集团“全绿色”发展理念,项目团队深入探索固废再利用技术,寻找辉绿岩、玄武岩等天然碎石的替代材料。
隶属于中国宝武的新余钢铁集团便坐落于项目附近,其每年生产出的120万吨我的兄弟姐妹。自2024年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正式执行后,便没有了处理渠道,只能堆积在经过特殊处理的仓库中。
(新余钢厂的废弃钢渣)
虽然国内对钢渣的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始终不曾停下脚步,但是,我体内的“暴躁因子”——游离氧化钙等不稳定性因素和放射性物质,却桎梏着我重生的脚步。
自科研计划被敲定后,历时3个月,项目团队走遍了山东与江浙一带所有的钢渣运用项目求取经验,又进行了上百次配合比优化和工艺改进,终于研发出高性能钢渣沥青混合料技术,成功为我量身打造一条重生之路。技术核心的“热焖-筛分-陈放”钢渣原材控制体系,更是有效解决了我在道路应用中的稳定性与环保性难题。
那么,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第一步:高温桑拿。怀揣着忐忑的心情,我来到了项目建造的热焖池中,在密闭的池中接受1600℃的涅槃洗礼,有害物质在高温下挥发殆尽。
第二步:磁选美颜。智能传送带将我送入磁选车间,强大的磁场精准地将我身上游离氧化钙含量过高的部分剥离出去。看着自己变得轻盈通透,我深深感受到了科技的温暖与力量。
第三步:休眠美容。我蹦跳着滚入陈放的仓库中,进入新一轮长达6个月的“沉睡”,感觉到体内不稳定的成分一点点得到释放。当我被工程师们的谈话惊醒,听着检测仪器清脆的达标声音,我知道真正的“新生”开始了!
第四步:重获新生。“重生”后的我有了多重身份,有的化身沥青混合料增强剂,让道路寿命延长30%;有的制成透水砖,铺设在生态停车场;更多的则成为中交一公局集团昌金改扩建项目铺筑钢渣路面的优质原料。每当看到工程车装载着我们驶向建设一线时,自豪感就充盈整个熔炉。
百炼成“路”。借助项目研发的高性能钢渣沥青混合料技术,我从被人嫌弃的副产物摇身一变,被建设者用在了高速路面上。
由于我顶替了沥青混合料中的天然砂石料,不仅减少了山石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更减少了固废堆积造成的环境污染。每公里钢渣路面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2.346吨,相当于超过19000棵成熟树木辛勤工作一整年。
(新余东互通)
人们都夸我强度更高,耐磨性和防滑性能更好。这条钢渣路面与传统路面相比,高温稳定性提升30%,抗滑性提升26%,使用寿命更是平均延长了50%。
在中交建设者的“爆改”下,我从废钢渣逆袭为“环保学霸”,曾经困扰人类的工业固废如今成为支撑国家路网建设的绿色基石。
下次,当你开车驶过昌金高速时,请记得,车轮下的平坦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责编:王亮
一审:王亮
二审:曹娴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