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诞生记:八十年代的智慧与坚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1 15:05:19

曾康乐

八十年代中后期的风,裹着改革的朝气与探索的热忱,吹遍了岳阳的街巷与校园。彼时我在本地一所经济类职工大学任职,身兼教师与行政秘书两职,日子像台不停转的齿轮,却总在课堂与公文间,盼着能为这所年轻的学校添点不一样的重量。一日偶然瞥见岳阳师专的学报,油墨香里藏着学术的筋骨,一个念头忽然在心里发了芽:我们也该有自己的学报,让师生的思考有处安放,让学校的声音被人听见。

连夜赶写出《岳阳职大学报》的创办方案,字里行间都浸着期待。那天去找主持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汇报时,他正埋首修改《党委年度工作总结》,我的请示就放在办公桌一堆文件旁,第三页可行性分析里,内刊号申请难度几个字被他用红笔重重圈出,像块沉甸甸的石头。你知道全省每年能批多少内刊号吗?书记的钢笔在纸上轻轻敲击,声音里带着几分无奈,二十个,全给了厅局级单位,我们一个职工大学……

我去跑。话一出口,连我自己都惊讶于这份笃定。我想起省新闻出版局的王科长——大学时他是文学社的散文组长,笔锋温润,去年还在《湘江文学》上见过他的作品。书记的钢笔顿在党委意见栏,沉吟片刻:得让校长也点头——行政经费这块,他说了算。 校长的办公室里,一台老式油印机占了半张桌,滚筒上还沾着未干的红油墨,像凝固的晚霞。他往搪瓷杯里扔了把茉莉花茶,茶叶在热水里舒展,小曾啊,办学报是好事,但不能占教学经费。我早有准备,从公文包掏出一份《经费预算表》,指尖轻轻划过纸面:印刷费5000元,稿酬暂不发放,我跟老师们都打过招呼,先欠着。校长的手指在油印机上慢慢划过,留下一道浅痕:可内刊号要是批不下来,这钱可就白花了。

跑省城的日子,像一场没有终点的跋涉。每周三凌晨四点,我就得摸黑去车站,绿皮火车在铁轨上晃悠,到长沙时天刚蒙蒙亮,晨雾还裹着老城墙的凉意。省新闻出版局在老省政府大院里,红漆大门前的石狮子掉了只耳朵,透着几分沧桑。传达室的大爷总爱眯着眼打量我:职工大学?是那个煤矿改的吗?每一次解释,都让我更迫切地想把学报办起来——要让更多人知道,这所学校不只是培养技术人才,更有思考与创作的力量。

第一次见到王科长,是在春节前。他办公室里飘着墨香,正踩着凳子贴春联。哟,是你!他回头看见我,嗓门亮了几分,怎么瘦成这样?我把学报策划案递过去,里面夹着他三篇散文的剪报,还有学校的招生简章,指尖微微发颤:我们想办个内刊,发点教学研究和企业案例,不求大,只求实。 王科长翻策划案的手指忽然停在厂长论坛栏目,笑出了声:你们这是想抢《企业家》杂志的饭碗?我连忙摆手,语气里满是诚恳:我们只发岳阳本地的,小而精,就想为家乡的企业做点记录。他的笑容淡了些,手指在内刊申请表上轻轻敲击:难啊——今年全省申请的有八十多家,最后能批的,撑死了五家。

那之后,我成了省政府大院的常客。帮王科长接送放学的孩子,替传达室大爷换坏了的灯泡,甚至在雪天早起,帮出版处扫门前的积雪。终于有一天,我正在帮王科长修台灯,他忽然把一张盖着红章的批文递过来,声音里藏着笑意:内刊号批下来了。我盯着批文上岳阳职工大学学报几个字,眼睛瞬间热了——那红色的印章,比任何奖状都让人心潮澎湃。但有条件,王科长补充道,双月刊,每期都得按时送审,绝不能发涉密内容。

回岳阳的火车上,我把批文裹在棉袄里,紧贴着心口,生怕被折坏。窗外的湘江水面泛着粼粼波光,映着我通红的眼眶,也映着满心的希望。

可希望刚冒头,难题就来了。内刊号要求双月刊,一年应出6期,一期光是印刷费就需5000元,加上潜在的稿费、编辑费,对行政经费本就紧张的学校来说,无疑是笔巨款。更棘手的是,若刊号办下来却不出刊,不仅会被收回,学校还会受批评。校领导们围着会议桌,眉头都拧成了疙瘩:办,没经费;不办,又可惜了这来之不易的刊号。

看着大家焦虑的神情,一个念头在我心里逐渐清晰。我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我有个办法,不用学校出钱,也能把刊物办起来。领导们齐刷刷看过来,满是疑惑。首先,创刊号上刊发市委书记和市长的题字,再开辟‘企业家风采’专栏,请市长写篇《时代呼唤企业家》的序文;然后,我们去采访岳阳市5到7家大型厂矿企业,为每家写一篇报告文学——只要文章写得好,让企业自愿赞助3000到5000元,5家就是15000元,至少能撑3期学报。 书记、市长会为我们题字吗?一位领导皱着眉,企业又凭什么愿意掏钱?”“事在人为。我语气坚定,市长的秘书是我师大的学长,曾在我们的厂长经理班学习,我能通过他联系市长;我带的班级里,班长的哥哥是副市长,找市委书记题字,或许能搭上个话。至于企业赞助,我顿了顿,加重了语气:校领导出面,借市经委的力量——我们学校和企业都归经委管,请经委推荐优秀企业。经委打好招呼,我去采访,当晚就加班写稿,第二天送企业负责人审阅。只要他们认可文章,赞助的事就有谱。关键在我能不能写出让人满意的稿件,我有信心写好。 校领导们交换了个眼神,最终点了头:那就让你试试。这份信任,像一束光,照亮了前路的坎坷。

找市长秘书时,他正在办公室用毛笔抄《岳阳楼记》,笔尖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字上顿了顿,墨色晕开。市长是理工科出身,却最佩服能写好文章的人。他放下笔,看着我,你放心,我帮你递话。第一次去市政府见市长,我在接待室等了三个小时。茶水凉了又热,怀里的学报清样被体温焐得发烫,每一分每一秒,都像在考验我的耐心。

终于,市长推门进来,手里还拿着份《经济参考报》,西装袖口沾着点粉笔灰——他刚从机床厂调研回来,在车间给工人讲了堂技术课。职工大学要办学报?他拿起清样,手指轻轻划过,忽然停在教育与经济栏目,眼里亮了亮:这个方向好,接地气。但题字就不必了吧?我这字,拿不出手。 我的心沉了沉,忽然想起学长的话,连忙开口:市长,您的字是其次,关键是您对成人教育的指示,对我们师生来说,是天大的鼓励。他的目光落在企业家风采栏目上,思索片刻:我有个条件——第一期得写岳阳第一制药厂的厂长,他把亏损厂办活了,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我连忙点头:我们已经约了他的专访! 市长笑了,从笔筒里抽出支毛笔,在洒金宣纸上写下成人教育,大有可为八个字。墨色浓淡相宜,笔锋里藏着力量。我手心全是汗,看着那字最后一笔的顿点,像颗落在纸上的星,闪着希望的光。秘书要收走宣纸时,市长忽然说:等学报印出来,送我十本——我给各位分管的副市长各送一本。

那一刻,我知道,学报的分量,又重了几分。 请市委书记题字,比想象中更难。副市长带我去市委大院时,泡桐树的花正落得满地都是,紫色的花瓣铺成柔软的地毯。书记的办公室里挂着幅《九嶷山图》,角落里的《党建研究》杂志里,夹着张岳阳地图,上面用红笔圈着十几个乡镇。小曾是吧?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听说你给晚报写的杂文不错,但办学报不能学杂文——得讲政治方向,得为老百姓服务。 我连忙掏出学报的栏目设置,指尖有些发紧:我们专门设了‘党建与经济’栏目,想请您从党务引领经济的角度,给我们题句指示,指引方向。书记的手指在《九嶷山图》上轻轻划过,忽然开口: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主席为什么写这首答友人的诗?靠的是什么?是信仰,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对秘书说:拿纸来。 我屏住呼吸,看着他挥毫写下成人教育前景广阔,服务经济前途光明。笔走龙蛇,力透纸背。写完放下笔,他看着我,眼神郑重:记住,学报要为工人写,为农民写,为基层的学习者写,别光围着领导转。捧着这幅题字,我忽然觉得手里的卷轴比煤矿的绞车绳还要沉——这哪里是简单的题字,分明是沉甸甸的责任,是对学报的期许,更是对成人教育的嘱托。

经委人事科很快推荐了5家企业,我立刻开启了连轴转的模式。白天穿梭在工厂的车间与办公室,听厂长们讲创业的艰辛、改革的探索,笔尖在笔记本上飞速移动,生怕漏掉一个细节;夜晚,校园里万籁俱寂,我在办公室的灯光下奋笔疾书,把白天的所见所闻编织成文字,常常写到东方泛白。第二天一早,我就揣着稿件去企业,看着负责人从皱眉读到点头,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学报目录要见报时,我找到了《岳阳晚报》的社长。此前我在晚报发表过不少散文,他对我的文字很认可,甚至有过调我去报社的想法,后来因学校不同意才作罢。我把学报的难处和创刊号的特殊意义细细道来:社长,您看,这上面有书记、市长的题字,还有市长的文章,刊登目录不仅是帮我们,也是宣传岳阳的成人教育和优秀企业啊。软磨硬泡了半天,社长终于拿起笔,在申请单上签了字:看在你这份执着的份上,免费登。 报纸出来的那天,学校办公室的电话快被打爆了。接受采访的企业家们纷纷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激动:没想到我们企业能上学报,还能在晚报上看到目录!他们不仅爽快地答应赞助,有的还主动增加了金额——3000元、5000元,一笔笔款项汇进来,像一股股暖流。就连印刷厂的厂长,在看完为我写的报告文学后,也被这份诚意打动,主动提出:这一期的印刷费,我免了! 最终,靠着5篇报告文学,我们筹集到了一笔可观的费用,不仅解决了首期印刷费,还顺利拿到了三期学报的经费。

当第一期《岳阳职大学报》带着油墨香,送到师生和企业家手中时,我摩挲着封面上岳阳职工大学学报的字样,忽然想起那些在火车和汽车上颠簸的清晨,那些在办公室熬夜写稿的夜晚,那些被拒绝又重新鼓起勇气的瞬间——所有的艰辛,都在这一刻有了意义。

八十年代末的风早已远去,但那段为学报奔波的日子,却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生了根。它让我明白,面对困境时,只要敢想、敢做、敢坚持,办法总比困难多;它也让我懂得,一份小小的学报,不仅承载着一所学校的学术追求,更连接着家乡的发展与时代的脉搏。那些在岁月里闪耀的智慧与坚守,早已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激励着我在往后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都能迎难而上,向阳而行。

(曾康乐,汨罗市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中南大学法学院在职研究生毕业。曾担任央企驻湖南分公司负责人。发表小说、散文、论文近百篇)

责编:王相辉

一审:杜立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