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的育人故事丨稻穗映讲台:我在母校的五年育人札记

  科教新报   2025-09-11 11:22:27

宜章县第九中学 李游兰

晨读课的琅琅书声里,我总先望向办公桌角那本蓝皮笔记本 ——封面上粘着歪歪扭扭的星星贴纸,纸页间还夹着干枯的稻穗。这是我回到母校教初二时“故事漂流本”的最后一站。年前,我从这所乡学校毕业,带着青涩的教师梦重返校园;如今再看窗外的稻田,风里不仅有稻花香,更藏着我从学生到老师的成长,和一段段温热的育人时光。

母校的教室还是老样子,木质窗台总沾着些田埂的泥,就连含香总缩着发呆的靠窗位置,也曾是我上学时的座位。讲《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天,我提问“你有没有过‘迈出一小步’的勇气”,含香把头埋进语文书,指尖捏着书页的模样,像极了当年胆怯的自己。我没追问,而是在班会课发起“漂流本”活动,“咱们把田埂上的故事、稻田边的发现写下来传一传吧——我上学时,就常把这儿的蜻蜓、狗尾草画在课本里呢。”起初含香的本子页面只有空白,后来渐渐出现田埂上的蜻蜓,直到有天写下“蜻蜓想飞上稻穗看月亮,别的蜻蜓说它太小,可它每天都飞,终于看到了月光。”后来主动报名校园朗诵赛,站在我曾演过课本剧的舞台上,捧着语文书念《走一步,再走一步》,声音清亮又坚定。原来回到母校教书,最动人的是看着学生走我走过的路,却长出属于自己的勇气。

讲《马说》那周,班里的陈聪总在课上走神他是留守儿童,周末要帮奶奶割完稻苗才能来上学。当我提问“若你是千里马,会如何让伯乐看见自己”,他盯着课本小声说“可能我根本不是千里马吧,就像田里的稻子,长得再高也只是稻子。”这话像根细针,扎得我想起当年怀疑自己能否考上大学的日子。课后我找了块旧木板——用母校废弃的课桌椅拆下来的,刷上白漆做成“伯乐墙”,在语文课上布置“千里马档案卡”“咱们乡下孩子的本事,藏在帮奶奶割稻的麻利、田埂上认野菜的机灵里我上学时,还因认得出十几种野菜,被老师夸过‘有本事呢!我特意在陈聪的卡片旁写上周你帮同桌整理《马说》笔记,字迹比晒谷场的稻粒还整齐,这就是你的‘日行千里’之能”第二天,陈聪的卡片下多了好几行字:“他教我认过马齿苋。”“他用稻穗杆摆几何图形超厉害。那天他坐得笔直,第一次举手说“伯乐也可以是自己,就像稻子要努力长,才结得出饱满的穗子。”后来他成了“笔记小老师”,整理的知识点里总夹着稻穗,说:“这样像老师当年教我们的样子。”原来母校的育人时光,是把自己曾得到的温暖,再传递给下一届孩子。

如今我通过进城选聘到县里的中学任教,办公桌仍放着那本夹着稻穗的漂流本——它不仅是学生的故事,更是我从母校学生到老师的印记“伯乐墙”的旧木板没带来,却在心里埋下了一颗不忘初心的种子。五年母校任教时光,让我从懵懂学生长成能为孩子搭桥的老师。我知道,无论在母校的稻田旁,还是县城学校的教室里,育人的初心从不会变:用孩子熟悉的语言陪伴他们生长,就像当年母校的老师陪伴我那样。而那些藏在稻穗、旧木板里的故事,早已化作心上的暖阳,照亮我往后每一段与孩子同行的路。

责编:梁淑怡

一审:梁淑怡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