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1 08:25:09
生态环境改善,群鸟翩翩起舞。
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湘阴县北部、洞庭湖东南部,湘资沅澧四水在此交汇,是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总面积37168.03公顷,由24个常年性湖泊、3大片季节性洲滩构成,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部分,2000年成立,2003年晋升省级,2019年9月设管委会。目前,区内有5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既是洞庭湖区窄脊江豚的重要分布地,也是中华秋沙鸭的越冬区。
以往,保护区管护依赖人工巡护,3.7万公顷的广阔区域存在明显时空局限,突发生态事件难以及时发现处置。近年来,保护区聚焦管护效能提升,推进智慧湿地建设,探索“科技+生态”治理路径,通过构建全域智能监控网络,巡护效率显著提升,管护迈入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新阶段。
智慧监测为生态安全筑牢屏障。保护区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全面升级视频监控系统,建成7个水域监控站、42个监控点,配备10套手持终端与2处监控调度中心,建立19座大型铁塔并安装19个超远距离热成像摄像头,为3.7万公顷湿地装上“天眼”,建成“智慧湿地”监控管理平台,构建“中心调度+分站布局+点位支撑+终端应用”一体化管护网络,推动保护区管理进入“数字化时代”。
数智技术驱动管理模式变革。依托“智慧湿地”视频系统,湿地被划分为7个管理网格,每处管理站对应1个网格监控。功能整合实现赋能增效。以“智慧湿地”平台为中枢,横岭湖的生态监测数据采集、视频录制存档、数据传输分析、信息上报、预警共享等工作,均实现实时可视化与及时智能预警。通过优化一体化监测网络,结合无人机巡检,“天地空”立体监测体系实现技术、管理、生态多维度协同,湿地保护、监测、利用等板块形成“神经突触式”互联,管理效率与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
跨部门协作打破壁垒。保护区将“智慧湿地”监控系统并入全县“智慧渔政”系统,实现农业农村(渔政)、交通、水利等多部门信息互通。采用电子监控与水面巡护相结合的立体管理模式,
实行常态化巡护与不定期蹲点执法并行、横向协同与纵向联动互补,对重点区域重点盯防,从严从快执法办案,构建“岸、水、天”一体化24小时监管体系,筑牢生态安全防线。生态监测能力显著增强。以“智慧湿地”平台为基础,保护区与省林科院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借助高清设备、热成像技术,建立覆盖广、维度多的湿地生态监测体系。执法管理效率大幅提升。通过监控系统,执法人员可及时发现违法行为并快速处置。
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保护区争取多方支持,对慈场湖、杨泗湖等5处湖洲实施生态修复,利用自然地形建生态矮围,提升湖区水质。随着智慧湿地建设推进,生态修复更加精准,系统数据显示,水域断面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2023年“山水林田湖草”项目获评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优秀案例。
如今,候鸟栖息环境持续改善,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增长。目前,保护区江豚种群稳步提升,今年新增10多头幼体,总数预估超60头,江豚从“偶遇”变“常见”;麋鹿自然进驻,2头长期栖息,今年6月在张家汊水域再发现含2头成年鹿与1头幼体的家庭群体,半年内迎来两批“自然移民”,彰显湿地生态健康与生物多样性增强。
数智之笔正为横岭湖湿地绘就“绿满洞庭、水润潇湘”的生态画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持续书写。
(陈丽虹 张鸿)
责编:王相辉
一审:杜立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