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 湖湘文化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建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9 22:06:31

文 | 李曦 肖平飞 杨琼微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施四年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已实现从“理念倡导”到“课堂落地”的初步转变,但距离“有效融入”的教学目标仍有差距。基于对全国24省市350名大学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存在“高认同—低支撑”的典型矛盾:教师对课程思政必要性的认同度达4.21分(5分制),但在“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全球素养”等维度呈现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思政元素生硬附加、文化浸润不足;中西对话浅表化、批判性思维欠缺;智慧教学工具形式化、实效性不足;行动研究重申报轻实践、持续改进机制缺失。这些现象既反映教师个体能力短板,更凸显培训体系、教研机制和评价制度的系统性不足。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学校统筹—教师发展—制度保障”的协同机制。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教研团队基于全国调研数据,立足湖南本土实际,提出以湖湘文化为视域,通过建设“湘味”资源库、打造“三跨”教研共同体、完善“分类卓越”评价体系,系统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这一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建设路径,既服务于湖南高校实际需求,其方法论和框架设计也可为其他省份提供借鉴参考,具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价值。研究团队建议,各省可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和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一、以“湘味”资源库破局:从宏大叙事到可感微课的省级统筹

破解“高认同—低支撑”的关键,是让宏大叙事落地为教师可感、可用、可持续的微观素材,而这正需要省级层面的文化—认知—制度协同。湖南坐拥岳麓书院、马栏山视频文创园、隆平水稻博物馆等精神地标,湖湘文化“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基因与课程思政“知行合一”的价值取向天然同频,构成了取之不竭的“内容富矿”。依托这一独特禀赋,可搭建“湖南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云”,将原先“大水漫灌”式的通识培训拆分为“微情境—微任务—微反思”的层级结构,以降低教师的认知负荷,实现课堂迁移。平台首批可上线100集5—7分钟的“湘味”微课,每集以双语字幕、情境任务、可编辑课件三位一体,把岳麓书院的千年实事求是精神、马栏山的数字文创出海故事、超级杂交稻的科技自立传奇,转化为英语叙事里的鲜活场景;配套分级语料与思政元素匹配矩阵,教师一键检索即可“拿来即用”,也可二次创生。

校本层面,外国语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资源库为共同底本,开展“同题异构”公开课,学生亦可用双语Vlog反哺案例云,实现师生共创、校际共享。省级制度护航随之跟进,案例云的数据沉淀可对接教学竞赛、职称评审等与教师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评价系统,使课程思政成果拥有与SSCI、CSSCI并行的“硬通货”价值,从而把“听完激动、回去不动”的培训困境,转化为“开发—应用—研究—再开发”的闭环生态,让宏大叙事真正化作英语课堂里的湘味春风。

二、以“三跨”共同体激活校本创新之源

湖南的红色基因与数字创意生态同频共振,本可成为课程思政的富矿,却在现实中因条块分割而沦为“盆景”。省级资源悬浮、校本教研孤岛、企业场景闲置。要让这股潜在势能真正转化为课堂动能,就必须把“省级统筹—校本创新—评价改革”拧成一股绳,让课程思政从生硬“加法”走向深度融合的“化合反应”。

省级层面不再只做单向“投喂”,而是以“芙蓉学者”团队为枢纽,把岳麓书院、马栏山文创园、隆平小镇等文化地标转化为情境脚本,可推出100集“湘味”微课,将“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湖湘精神嵌入英语听说读写任务链,同步上线“湖南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云”。平台采用区块链确权与语义标签技术,既保护原创,又允许教师像调用API一样二次开发,实现资源从“云端”到“课堂”的柔性流动。

校本层面则以“三跨共同体”取代“单兵作战”。跨教研室维度,外国语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学期固定一次“联合备课+双签字”制度。思政元素先由马院教师标注价值指向,再由外语教师匹配语言目标,确保价值与能力同频共振;跨学科维度,与新传学院共建“国际传播微专业”,学生用英语拍摄湖南非遗、马王堆最新AR展、矮寨大桥云端漫步的短视频,在TikTok与YouTube双平台推送,让Made in Hunan成为中国叙事的青春注脚;跨校企维度,与芒果超媒、中车株机签署“移动课堂”协议,直播间、智能制造车间成为语言与思政的双重现场:学生在中车株机用英语讲解“高铁心脏”IGBT芯片的湖南方案,在芒果TV虚拟演播室体验“文化科技出海”的全流程,真实任务倒逼语言能力与价值认同同步生成。

如此,省级资源库像“根系”不断供给养分,校本共同体像“枝干”交错生长,校企场景像“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课程思政生态系统,使宏大叙事最终细无声地落到每一节英语课堂的呼吸与脉搏之中。

三、以“分类卓越”评价重塑制度激励之魂

评价是方向盘,更是发动机。当职称、课题、荣誉仍旧把教师驱赶到 SSCI、CSSCI 的单行道上,再丰厚的课程思政资源也只能停在“理念橱窗”。要让课堂里的春风化雨真正获得制度性承认,就必须把“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同质评价,改写成“分类卓越”的多元交响。

首先,在职称评审中开辟独立的“课程思政”赛道。它不再是点缀性的加分栏,而是与学科科研赛道并行、指标对等的正式序列:一堂被学生连续三学期评为“高阶思辨与价值共鸣双优”的英语课,可直接折算为权威教研论文;一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课程思政案例,与 CSSCI 来源期刊论文同等认定;而在国际顶会发表的“外语课程思政”实证研究,则视为标志性成果,可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由此,教师不再需要在“写论文”与“磨金课”之间做零和选择,两条路径互为镜像、互相成就。其次,以省级社科基金为杠杆,启动“外语课程思政专项”。课题指南不再罗列宏大命题,而是向课堂微观场景敞开:如何在《综合英语》单元中嵌入“实事求是”的湖湘精神?如何以马栏山直播电商为脚本训练学生用英语讲好“数字经济的中国方案”?课题评审坚持“课堂证据优先”,要求申请者提交真实教学录像、学生反思文本与学习分析数据,把立项过程变成一场公开的同行教研。课题经费的30%直接用于课堂技术升级与学习数据分析,确保研究与教学循环增益。再次,打造“金课—名师—名团队”的雁阵梯队,实行三年滚动培育。第一年,遴选20门省级“金课”,依托 AI 课堂画像系统进行基线扫描,价值渗透节点、语言成长曲线、互动深度指数被实时记录;第二年,由“金课”主讲人领衔组建跨学科共同体,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据科学团队三方共建,形成可复制、可迁移的课程模组;第三年,共同体升格为省级“名团队”,享有独立招生、跨校选课、成果出版绿色通道,并以冠名工作室形式向全省辐射。梯队的滚动机制保证了“后来者”始终有位置,“先行者”始终有挑战,雁阵因此不断拉长、不断高飞。最后,让数据说话,把评价镶嵌在日常教学之中。AI 画像系统对每一次课堂进行静默采集:学生在讨论区留下的“家国情怀”关键词频次、语音作业中“经世致用”话语的迁移度、小组项目中中国故事的叙事完整性,都会转化为即时可视的成长雷达图。这些数据不再沉睡在服务器,而是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实时挂钩——一堂被系统判定为“价值—语言”双维度增值显著的课,可直接生成电子证书并推送至人事系统,成为岗位聘任的硬核依据。

当评价从“期末算总账”变为“过程即认可”,从“单篇论文”变为“多元证据链”,教师深耕课堂就不再是情怀驱动,而是制度护航下的理性选择。分类卓越的评价之网,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可持续的动能,也让每一滴汗水的价值都被看见、被兑现、被放大。

大学英语教师践行立德树人使命,需要在价值引领与专业深耕两条路径上协同发展。在价值层面,教师要实现从“语言教学”到“全人教育”的转变,将课堂打造为学生与时代对话的场域。这要求教师创新教学设计,使语言训练与文化浸润自然融合——如通过湖湘文化主题研讨,既提升语言能力,又强化文化认同。

在专业层面,教师既要夯实语言学基础,更要拓展跨学科视野。面对技术变革和青年文化新趋势,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湖南智造”等鲜活案例融入语言教学,避免教学内容的固化。这种专业敏感性能确保思政教育与时俱进。

当省级资源库、校本共同体与分类卓越的评价指挥棒同向发力,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可二次创生的“湖湘脚本”,共同体让跨教研室、跨学科、跨校企的对话成为常态,评价改革则把课堂里的每一次“微光”折算为职称、课题与荣誉的“硬通货”。于是,教学不再是孤勇者的事业,而成为一场由制度托举的集体创造。在三湘大地,每一名大学英语教师都能在文本细读中读出中国立场,在口语辩论中辩出文化自信,在项目实践中传播湖湘精神;他们的声音汇成同一首交响——用英语讲好的中国故事、湖南故事、青年故事,最终从湘江之畔传向世界舞台。

本研究为2024年湖南省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01001647);湖南省社科外语联合项目“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WLH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曦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后)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英汉认知对比

肖平飞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副教授 硕士 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翻译学

杨琼微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语言学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