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的育人故事丨沱江记忆:湘西支教一年,点亮一生

  科教新报   2025-09-09 17:12:42

湘潭市岳塘区湘机小学教育集团 陈继新

11年光阴如水,许多记忆已渐模糊,但2014年在凤凰县第一民族中学支教的那段岁月,却如沱江的清流,始终清澈地流淌在我心间。那不仅是我教育生涯中难忘的一程,更是一场关于爱、责任与成长的漫长对话。

初赴湘西:为教育而来,为心灵洗礼

去湘西之前,曾有记者问我,为什么要支教?我的回答是,为了展示教育的形象,为了让山区的孩子接触更广阔的世界,也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

真正踏上那片土地后,我才懂得,这段旅程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场深刻的心灵洗礼。学校坐落在腊尔山镇,地处云贵高原边缘,海拔近千米。那里天蓝云白,绿野繁花,美得像被岁月遗忘的桃源;可现实的艰苦也扑面而来:我们住的是七八十年代的老屋,墙皮斑驳,屋顶漏雨,北风一吹,寒意便顺着缝隙往骨缝里钻。去一趟镇上要走七八里路,下县城更是得等中巴凑满人,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颠簸数十公里。但这些困难,从未动摇过我留下的决心。

站稳讲台:从“门外汉”到学生最爱

我教的是九年级政治,这是一个我此前从未接触过的科目。为了不负讲台、不负孩子,我彻夜钻研教材,四处请教名师,还在网上搜罗各类教学资料。课本很快被我写得密密麻麻,学生常笑着说:“老师的书比我们的还‘旧’。”

我始终相信,唯有自己站稳讲台,才能托得起孩子的未来。这份坚持终有回报:孩子们的政治中考成绩,跃居全县第五;更让我暖心的是,他们会主动说:“政治是我们最爱上的课。”

走进心田:用尊重融化留守儿童的敏感

可真正让我感到骄傲的,从不是分数,而是走进孩子们心里的那段路。这里的学生几乎全是苗族留守儿童,大多有好几个兄弟姐妹,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们敏感、自卑,害怕被人看不起,却又无比渴望被看见、被认可。

我从未批评过任何一个学生,始终以平等、尊重与赞赏对待他们。周末一有空,我就去家访,跟着他们一起在山间捡菌子、采金银花、找蕨菜。当看到孩子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比山间的阳光还要明亮时,我便知道,心与心的距离正慢慢缩短。

双向奔赴:遗憾里藏着最暖的牵挂

支教的日子里,遗憾也从未缺席。那年冬天,母亲在长沙被车撞伤,我却因课程紧张、路途遥远,没能回去陪伴;伯伯去世的消息传来,我也只能在异乡默默遥寄哀思。我不是不愧疚,但我更清楚,这里有一群孩子正眼巴巴地等着我。

而孩子们回报我的,是最纯真、最炽热的爱。圣诞节、元旦、春节,甚至“520”,我总会收到他们手写的卡片、省下的零食,还有从家里带来的酸辣椒、臭豆豉、青糍粑和黑腊肉。有老师开玩笑说:“连班主任都嫉妒你和学生的关系了。”

支教无悔:以心育人,润泽一生

如今回首,那一年所有的艰辛与遗憾,都已化为生命中最温暖的印记。我始终觉得,教育从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一场爱与信任的双向奔赴——你用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用一份真换得一片情,你心中装着学生,学生心中自然也会装着你。

那片绿野、那江清水、那些纯真的笑脸,至今仍常入我梦来。我时常问自己:何为育人?或许就像沱江里的水,默默流淌、润泽四方;又像高原上的风,轻轻吹过、却永驻心田。

支教一年,影响一生。这段岁月,我无怨,更无悔。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