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9-09 17:12:40
益阳市人民路小学 尹智慧
我总说,教育从不是教师单向的“浇灌”,而是一场心与心的双向奔赴。你把真心捧给学生,把温暖融进日常,那些藏在细节里的付出,终会在时光里开出花来,以最动人的姿态,回馈你一路的坚守。这是我在三尺讲台站了34年,最深刻也最珍贵的感悟。
还记得初见小军时,他总是缩在教室角落,校服袖口磨得起了毛边,上课总爱低着头,课本上却画满了歪歪扭扭的小人。有次收学费,他攥着几张皱巴巴的零钱,脸涨得通红,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我悄悄把他拉到办公室,从抽屉里取出自己的工资,替他补齐了学费,只轻描淡写地说:“先拿着,等你以后有能力了,再帮身边需要的人就好。”那时我没想过“回报”,只知道这个孩子需要一把“伞”,挡住生活的风雨。
后来我常留他放学后补作业,傍晚就多煮一碗米饭,做一盘他最爱吃的香干炒肉。他捧着碗,吃得鼻尖冒汗,汤汁沾到嘴角也顾不上擦,抬头冲我笑时,眼里亮得像有星星。周末我去他家家访,穿过几条泥泞的小路,才看到那间低矮的土房,他的弟弟们围着我,怯生生地喊“老师好”。我把新买的作业本和衣服递过去,小军妈妈攥着我的手,反复说着“谢谢您”。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教育不只是在课堂上讲解公式与课文,更是在学生需要时,递上一份力所能及的温暖——这份温暖,或许会成为他们对抗困境的勇气。
这份感悟,在我后来住院时,被小军诠释得淋漓尽致。那年我卧在病床上,输液管里的药液滴得缓慢,消毒水的味道压得人喘不过气。病房门被轻轻推开,小军捧着保温桶站在门口,额角的汗浸湿了衣领,声音带着赶路的急促:“老师,我炖了鸡汤,您快尝尝。”他掀开盖子,香气瞬间漫满病房,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勺,吹凉了才递到我嘴边。我尝着温热的汤,忽然想起当年他在办公室吃番茄炒蛋的模样,眼眶一下子就热了。
住院的日子里,他成了病房里的“常客”。我化疗后没力气说话,他就坐在床边,给我读当年教过的课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声音,比止痛药更能抚慰人心;他帮我整理教案,指尖划过那些红批注,轻声说:“老师,当年您就是这样一句一句教我修改作文的,我现在还记着呢。”原来那些我早已淡忘的细节,那些不经意的付出,早已在他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那一刻我才明白,教师的“付出”从不是徒劳——你播下的每一颗温暖的种子,都会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待他们长成大树,便会回头为你遮风挡雨。
总有人问我,守着三尺讲台34年,究竟是什么让我始终滚烫。我想,答案藏在每一次与学生对视的目光里,藏在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里,更藏在那些跨越岁月、双向奔赴的温暖里。那些瞬间,那些双向的温暖,早已化作我坚守的力量——教育从不是单向的浇灌,而是用真心换真心,用微光聚星河,待时光沉淀,便会收获满径芬芳。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