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9-09 15:25:14
长沙市望城区美琪学校 邓晓燕
每次走进美术教室,迎接我的,总有几种特别的“味道”:陶泥带着的湿润土腥气、锡纸泛着的淡淡金属味,马克笔散发着的颜料香,孩子们写生带回的草木气息。这些味道,串联起一节节普通的美术课,也藏着一个个关于“美”与“成长”的小故事。今天,我想分享这些“不教技巧,却养人心”的瞬间。
第一堂:陶泥头像里的“接纳课”
我没讲比例、对称,只让孩子们捏“心里最特别的自己”。
小熙皱眉说捏的脸总歪,我指着他说话时上扬的嘴角:“这才是独一无二的小熙呀。”后来他笑着说:“我的‘歪脸’是最特别的记号。”这些歪鼻子、圆脸蛋的作品,教孩子的不是塑造完美,而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第二堂:校园树下的“看见课”
我带孩子们当“自然侦探”,找枝叶间的秘密。小辰轻描叶片上的红瓢虫,还添了爬行轨迹;小宇盯着树皮说:“裂纹像爷爷的皱纹,藏着故事!”有孩子疑惑为何不画漂亮的花,我答:“我们画的是努力生活的小生命。”
这让我想起南朝画家宗炳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写生课教给孩子的,从来不是“怎么画得像”,而是“怎么看见”:看见微小生命的努力,看见平凡事物的温柔。这份“能共情的眼睛”,早已比任何绘画技巧都珍贵。
第三堂:锡纸发簪里的“心意课”
母亲节前,我告诉孩子们发簪藏着牵挂,让他们用锡纸做带心意的发簪。小瑶磨平边缘怕划伤妈妈;小萱捏上小花:“妈妈爱花,这朵不谢”;男孩要给奶奶做,感谢她的辛劳。
这些歪歪扭扭、却藏满小心思的锡纸发簪,便是艺术最本真的样子——不是技法多高超,而是心意多真诚。锡纸虽普通,可裹在里面的,是孩子们最纯粹的“感恩”。这节发簪课,我们做的是首饰,养的,是孩子“把爱藏进细节里”的温柔。
小学美术课从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搭建感受温暖的“小天地”:陶泥教接纳,树下教看见,发簪教爱人。能陪孩子们用艺术感受生活,见证他们的细碎成长,是我身为美术老师最幸运的事。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