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伊婷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9 13:29:13
【开栏的话】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四五”以来,全省残联组织牢记殷殷嘱托,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湖南要成为对残疾人最为友好的省份,湖南人要成为对残疾人最为友善的人群”目标要求,坚持以残疾人友好型省份建设为主抓手,奋力谱写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即日起,新湖南残联频道推出《回眸“十四五”•奋进新征程|湖南残疾人事业五年发展巡礼》专题报道,展示全省各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伊婷
长沙公交站台,视障人士黄莺轻摇手机,远处驶来的公交车便发出专属提示音;新化县孟公镇桃溪村,肢体残障人士刘某新正在量身定制0.51米高的低位灶台上准备午餐。两个城乡各异的生活片段,共同勾勒出湖南建设残疾人友好型省份的生动图景。
“十四五”期间,湖南扎实践行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强调的“残疾人事业一定要继续推动,久久为功”等重要指示精神,牢记殷殷嘱托,坚持以残疾人友好型省份建设为主抓手,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推动全省残疾人工作提质增效,持续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2025年,《湖南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各项主要指标全面完成,10项核心指标中,城乡残疾人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人数达10.6万人、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完成72874户,均超额完成目标;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低保比例、“两项补贴”覆盖率等多项指标实现100%,残疾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6.4%。
政策引领:首创残疾人友好型省份建设“湖南方案”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在湖南,现有408万残疾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44%。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这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道必答题。
“湖南要成为对残疾人最为友好的省份,湖南人要成为对残疾人最为友善的人群。”省委书记沈晓明在湖南省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发出号召,为新时代湖南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锚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紧扣“两个最为”目标,湖南在全国率先举起“残疾人友好型省份”旗帜。
2025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建设残疾人友好型省份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成为全国首个全域建设残疾人友好型省份的创新实践,为全省残疾人工作按下“快进键”。
同年7月,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残疾人友好学校建设指南》《残疾人友好企业建设指南》《残疾人友好社区建设指南》《残疾人友好医院建设指南》等4项地方标准,重点就残疾人常去的学校、社区、医院、用人单位等场所,提出了政策友好、环境友好、服务友好、融合友好等建设标准,让“友好”从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
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为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注入了“湖南行动”的强劲动力。
省残联机关成功创建无障碍环境建设三星认证单位。
政策落地展现湖南速度。全省24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踊跃申报友好单元,长沙市出台实施《长沙市残疾人友好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湘潭市岳塘区试点建设残疾人友好城区,省残联机关成功创建无障碍环境建设三星认证单位,为全国残联地方组织首家,也是全省政务服务场所首家无障碍环境建设三星认证单位。
“友好友善”理念,不仅在三湘大地落地生根,更化作清晰可感的民生实践。
民生保障:织密兜牢残疾人“幸福网”
“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湖南始终将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放在民生工作的突出位置,在民生账簿上不断为残疾人的幸福“加码”。
省重点为民办实事项目,“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连续六年纳入其中,10.6万人次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连续3年推进,完成改造对象72874户。
重度残疾人照护实现突破性进展。湖南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支持政策。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建成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302家,累计为9.72万人次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有效缓解了“一人失能、全家受困”的现实难题。
真金白银的补贴让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提标,243万名困难残疾人、337万名重度残疾人持续受益。截至2024年底,全省有38.1万名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9.73万名残疾人纳入特困供养,100.9万人次残疾人获得基本康复服务,42.2万人次残疾人获得辅具适配服务。
紧盯残疾人就业这一最大民生,全省各级残联组织上下联动、协同发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残疾人招聘会现场。
2024年至2025年,湖南面向全国定向招录202名残疾人公务员,释放出鲜明信号,示范带动全社会积极履行扶残助残责任。围绕新产业、新业态,无人机操控、3D打印、电商运营等“新潮技能”被纳入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内容。2021年以来,全省累计培训城乡残疾人8.68万名,为就业赋能打下坚实基础。
在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湖南代表队勇夺团体第五名,创下历史最好成绩,涌现出张晗熹等一批技艺精湛的技术能手。
“十四五”以来,全省共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4.2万个,新增残疾人就业超7万人,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率年均逾91%。
从基本生活保障到康复服务,从托养照护到就业创业,一系列扎实举措,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在奋斗中追逐梦想,实现价值。
服务提质:让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
10.5万名残疾人纳入防返贫监测,打开“湖南省残疾人基础数据库共享共用平台”,易返贫残疾人家庭信息一目了然。
自2021年起,省残联对全省持证残疾人开展基本信息多维比对,并与公安、人社、医保等10余个部门实现互通共享,我省残疾人事业步入大数据和信息化时代,精准对接需求。
“残疾人就业培训”等8个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残疾人证办理等9个事项纳入行政效能监察系统,残疾人教育资助等6个补贴事项纳入“互联网+监督”平台,“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在第一批“高效办成一件事”中率先完成上线。
紧盯残疾儿童少年、青年的成长脚步,各级残联与教育部门信息互通,为他们提供康复、助学、考试合理便利、就业等系列援助,开展送教上门“降比提质”专项行动,护航他们奔向人生的星辰大海。
截至2024年,7.1万名残疾学生、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接受资助,全省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年均超过97%。
2024年7月25日,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来湖南调研,并为湖南省科技助残促进会揭牌。
科技创新也为关爱残疾人助力。2024年6月,湖南组织成立全国首家以科技助残为主题的社团组织——湖南省科技助残促进会,并与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进共建科技助残协同创新中心,营造浓厚科技助残社会氛围。外骨骼机器人、智能义肢、助听器……科技的赋能,让残疾人的“可能性”不断延伸。
在残疾人权益保障上,省残联、省高院出台《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诉讼服务的十一条举措》,发布十大权益保护典型案例用法治守护残疾人幸福。信访渠道畅通高效。“十四五”期间,全省处理各类涉残信访3400多起,无重大舆情及越级访、缠闹访,信访量逐年下降,用耐心倾听民意,用实效化解民忧。
社会共融:从“无障碍”到“心灵相通”的文明进阶
株洲组织无障碍体验活动。
无障碍环境是社会友好的“基础工程”。针对居家、出行、信息交流、旅游无障碍,湖南在全国率先制定《湖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又于2025年7月出台《湖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若干规定》,完成地方立法,加快无障碍公共设施建设。
长沙天心区法院打造无障碍示范样板法院;长沙、株洲等地部分公交线路安装盲人导乘系统;长沙千博手语、株洲手之声等企业研发在线手语翻译、AI手语播报等产品。遍布城乡的无障碍设施与智能服务,让残障群体在司法维权、日常出行、信息沟通中全程感受便利与尊重。
郴州市莽山五指峰景区成为“全国首家无障碍山岳型旅游景区”;湘潭市韶山等地建成“无障碍旅游服务圈”,株洲市建设“无障碍综合服务示范区”,残障人士在湘旅游愈发便利。
“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残疾,虽然我没有双手,但是同样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当“友好友善自立自强”湖南省残疾人励志宣讲团成员坚定地说出这番铿锵话语,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省行政学院)内响起的掌声经久不息。
用生命影响生命,湖南持续为残疾人搭建绽放自我的舞台。全省第十届残疾人艺术汇演、特殊文化艺术进校园、残奥冠军励志分享、首届残健融合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接连上演,引发强烈共鸣,让“友好友善”的暖流注入三湘大地。
“十四五”期间,湖南共建设8个残疾人文化创意基地、20个残疾人图书馆、33个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20个残疾人艺术团体活跃城乡,19497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获得多形式文化服务。
竞技赛场见证拼搏力量。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2024年巴黎残奥会上,文晓燕、杨超等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实现自我超越,为国争光,分别获16金4银4铜、12金2银3铜,均创我省在该赛会上的最好成绩。
群众体育同样火热,自2023年起连续举办的两届湖南省残疾人“云动会”,吸引全国12余万人参与,主平台关注量超2500万人次,让运动的快乐走进寻常生活。
公益力量汇聚暖流。2021—2024年,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与湖南博物院、国家能源集团湖南分公司等单位、企业合作实施“友好湖南”系列助残公益项目47个,受益残疾人4.8万人。
组织保障:凝聚残疾人事业发展强大合力
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坚强的组织保障。
“十四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残疾人重点工作,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就残疾人就业创业、康复服务、特殊教育、重残照护、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工作作出批示。省政府残工委每年召开会议,成员单位全面落实履职报告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资金投入持续加大。“十四五”期间,全省残疾人事业投入约25.66亿元,其中省级资金15.7亿元。86个中央预算内投资残疾人服务设施项目加快建设,省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项目破解长期停滞难题,计划2025年竣工交付,为残疾人服务提供坚实硬件支撑。
残联组织根基筑牢。省市县乡四级残联平稳完成换届,1946个乡镇(街道)成立残联,2.9万个村(社区)成立残协,配备专职委员,构建起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爱心汇聚成河,10万余名助残志愿者活跃在街头巷尾,全省连续五年培训志愿者骨干,并上线全国首个省级助残志愿服务平台“湘助残APP”,吸引700余家服务组织入驻,将关爱精准触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站在“十四五”收官节点回望,湖南残疾人事业的每一步跨越,都践行着“久久为功”的嘱托。从政策创新到服务落地,从设施完善到精神富足,三湘大地正朝着“友好友善大爱湖南”的愿景稳步前行。站在新起点,这份“久久为功”的坚守必将延续,让更多生命在阳光中绽放光彩,共同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温暖篇章。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