涔天河水库的变迁

杨丁香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9 13:13:43

涔天河水库的变迁

文/杨丁香

涔天河水库以前叫东方红水库,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就让我由衷地向往过。

我外婆家是泥井村的,属于东田镇(现在的涔天河镇)。在我们村还在点煤油灯、用柴火煮饭时,外婆家就已经通了电,晚上有明亮的电灯,夏天有电风扇,电饭煲插上电就有热饭吃,还可以保温。泥井村是个山窝窝,并不富裕,只因归属东田镇,而东田镇有个东方红水库,可以发电,就提前享受到拥有电灯电话的现代化!那个时候,东方红水库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又过了几年,我念初三了,家里还是没有电。学校组织了一次远游,组织初三的学生到东方红水库参观,不是统一包车去,而是骑自行车去。还好,我父亲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就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就是《末路狂花钱》里贾冰骑的那种有前杆的大自行车,上车的时候必须要撩腿从后面上车。当时我自行车骑得还行,确定行程的时候,一个女同学非常想去,但她不会骑自行车,家里也没有自行车,别的女同学都不敢搭人,看着她渴望的眼神,我一时豪气冲天:“我搭你!”

二十多公里的路程,我骑着二八大杆,后座还带着一个同学,经过2个小时的“硬仗”,硬是骑到了水库。

因为有老师提前联系,我们得以参观发电机房和大坝,从大坝看向水底,轰隆隆的响,特别高!走到坝底,出水口飞流直下三千尺,水花四溅,令人敬畏!这个小时候觉得神一般的地方,走近看比想象中更加宏伟壮观。在大坝下面拍的合影,我至今还保存着。如今回想起来,只记得看见东方红水库的震撼和脱离课堂走进大自然的开心,倒是不太记得骑车搭人来回骑乘40多公里的苦与痛了。

时间来到2012年,当时我刚从永州日报调回江华,继续从事对外宣传工作。那个时候,东方红水库早已经改成涔天河水库了,经各级部门多年的争取,其扩建工程已经被列入湖南省“十二五”期间一号水利工程,并且进入开工扩建的准备期。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参与了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每一个环节的宣传。见证了开工仪式上的倾盆大雨,亲历了导流洞内冬天挥汗如雨的劳动场面,也摄下了大坝底下灯火通明赶进度的壮举。

老大坝上看老涔天河(2012年)

导流洞里采访(2013年初)

20131月,快过年了,因为工作的需要,我曾进入导流洞采访写稿。陪同前往的同志半开玩笑地说,我们搞建设的人很迷信的,洞里一般不准女同志进入。不过,您是来帮我们写稿的,可以进去。

我带着相机和采访本进了导流洞,还特意在里面拍了两张照片留念。因为到了现场采访,稿子写起来有温度、沾地气,稿子登上了永州日报头版头条、湖南日报头版。

水口移民李艳芳一家三口行走在搬家的路上

涔天河大坝建设赶工期,基本一天24小时都在施工。有一次吃完晚饭后,永州日报社时任领导欧显庭和欧春涛说,我们去涔天河大坝施工现场看看,抢抓一些赶工期的图片。赶到大坝底部时,那真是壮观,灯火通明、挖机、吊车轰鸣!两位老总当时都被那场面感动了,拿着相机咔嚓咔嚓地定格那难得的历史时刻。当时还没有无人机拍摄全景,第二天一早,我又陪两位老总赶到大坝对面的山,耗时30分钟爬上了山顶,居高临下拍摄下了整个大坝和涔天河水库的全景。那一次,依然所获颇丰!

建设中的涔天河

涔天河水库大坝全貌

水库扩建工程结束后,移民工作又成为宣传的重点。移民搬离家乡的心酸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都一一见证了。这些瑶族移民性格朴素纯良,面对政府提出的“为国家行动让路”的要求,他们毫不犹豫地执行照办。自己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即将埋进水底不复存在,他们有很多的不舍、很多的牵挂,但还是在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为了子孙后代、为了下游更多的百姓,他们愿意付出一切。

采访扩建工程,我除了感动就是振奋;采访移民时,我除了感动就是感动。有些移民已经二次移民了,有些移民干部自己也是移民,他们为大家舍小家的情怀值得所有人致敬!他们为涔天河扩建水库的贡献难以一一展示……采访时我多次流泪,工程不易,移民更不易啊!

还记得采访水口镇山马村党支部书记王任生时,他正在自己已经被夷为平地的老房子废墟上,寻找一些有用的家私。看见一张1989年的下冲组优秀集体奖状时,他赶紧捡起来,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口袋。“这是我担任下冲组组长时获得的荣誉,我要留下来做个纪念。”

王任生手举先进集体的奖状在废墟上合影

也记得,花江乡花江组王明英家在拆掉一半的房子里架锅煮饭,其86岁的老娘一边在土灶前烧火一边黯然神伤。“舍小家为大家,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要搬迁,给国家让路的。”老人朴实的话让人肃然起敬。

那一段时间,每次下乡采访的路上,都可以看见移民一件件、一包包地往车上搬行李,不少老人独坐在屋门口,眼神哀伤。是啊,为了涔天河水库扩建,他们要亲手拆掉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砍掉自己亲手栽下的果树,卖掉自己养大的牛羊……你叫他们如何不难过!人们常说,亲情难舍,故土难离,难在哪?难在“家”不是一个物质概念,它不只是一栋房子,它是一种精神的皈依,一种灵魂的寄托。家是根,是永远走不出的牵挂。

如今,这些水库移民已经在窗几明亮的移民房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远离家乡的伤痛渐渐愈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他们的主旋律!涔天河水库早已经蓄水发电,灌溉渠工程也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这里成为了江华的标志性景点,吸引着省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


责编:黄柳英

一审:黄柳英

二审:李礼壹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