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9-07 17:30:34
湘西州砂子坳小学 曾钰捷
我的教学生涯,从十年前在矮寨一所乡村小学任班主任开始,就和“留守儿童”这四个字紧密交织。
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课间,我看见几个孩子在寒风中打扫卫生,单薄的校服、冻得发紫的小手,那一刻,心像被针扎了一下。我立刻找出自己的旧衣,又试着在朋友圈发了条求助,想为他们募集些冬衣。
没想到,那条小小的朋友圈,竟点燃了一场爱的燎原。几天之内,长沙市、张家界市、怀化市的包裹纷至沓来。当我和孩子们一起拆开那几大箱子崭新的冬衣、围巾时,他们眼里的光,比冬日的暖阳还要明亮。我知道, 这份跨越山水的爱和善意,已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温暖的种子。
我深知,爸爸妈妈们的爱,才是留守孩子们内心深处最大的渴望。母亲节那天,我决定做一次“爱的邮差”。我鼓励孩子们给远方的妈妈写一封信、画一幅画,或做一张贺卡。起初,他们都低着头,小手绞着衣角,不知从何说起。我温柔地引导:“就说说你最近学会了什么新知识,或者告诉妈妈,你想她了。”
我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情感的闸门。半天时间就收到了二十多封沉甸甸的“心里话”。 当天晚上我就将这些信寄给了他们远方的母亲。接下来的几天,我的手机成了“亲情热线”。妈妈们的声音里满是惊喜与哽咽:“老师,谢谢您。孩子长大了,懂事了。”那一刻我明白了,我所做的,不过是为爱搭了一座桥,让思念得以双向奔赴。
为了让这份被牵挂的感觉延续,我们和株洲贺家土小学的孩子们互通书信,结交笔友。我至今记得孩子们收到第一封笔友来信时的情景。他们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像对待一件珍宝。那个曾经最沉默的男孩,在信里滔滔不绝地分享着他养的小狗;那个内向的女孩,也开始和笔友倾诉生活中的乐趣与烦恼。
从一件冬衣的温暖,到一封家书的慰藉,再到一纸信笺的陪伴。我庆幸自己能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提灯人,为这些留守的“花朵”浇灌爱的雨露,守护他们迎风绽放。
责编:董以良
一审:董以良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