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9-07 17:01:59
东安县崇德学校 何航
那年初秋,我乘着老旧客车来到紫水河畔的大江口小学。秋阳下的江水泛着细碎银光,对岸青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白墙黑瓦的校舍临水而立,廊下挂着几只旧轮胎做的救生圈,漆皮斑驳。老校长接过我的行李,指着江面说:“别看现在安静,汛期时水位能涨到学校呢。”
学校大门敞向江面,夜晚总能听见温柔的流水声。第一堂课,我问孩子们的梦想,大多数人说着捕鱼、卖竹编。只有窗边的清瘦男孩水生小声说:“我想知道江水为什么要往北流。”
水生总是不自觉地望向窗外。晚饭后我常去江边散步,总能遇见他独自坐在岸边,静静望着江水出神。他的眼神像江上晨雾般朦胧,仿佛在追寻遥远的东西。课本里“奔流到海”这些词,对从未出过镇的孩子们来说,神秘如对岸的青山。
谷雨那天,我带来湘江水系图铺在讲台上。孩子们围上来,水生小心抚过蓝色曲线。“老师,紫水河真的会流到湘江吗?湘江真的更宽吗?”他眼里第一次有了水波荡漾的光。
从此,我常给孩子们讲江河的故事。我们用彩色粉笔画湖南水系图,描出湘江及支流的脉络。我告诉他们,紫水河向北流入湘江,汇入洞庭湖,最后奔向大海。水生听得最认真,有一次他突然问:“老师,紫水河的水遇到湘江水时,会记得大江口吗?”
“会的。”我说,“所有的水最终都会相聚,就像所有的人终会相逢。每滴水都记得自己的来处。”
汛期时,紫水河会漫上校园。我们在潺潺水声里朗读诗句,远处渡轮马达声打着拍子。水生的作文越写越好,他在《我的梦想》里写道:“我想造一艘船,从大江口出发,沿紫水河一直划到湘江去。”
最难忘那个宁静午后。阳光洒在江面,水生突然指着前方说:“老师,您看。河水在告诉我们路呢。”我们静下来,仿佛真的看见了通往远方的水路。
第二年教师节,水生送我一个玻璃瓶,里面装着从上游舜皇山到下游湘江口取的水,瓶底铺着各色河沙。纸条上写着:“老师,您让我们看见了水的远方。”
今年春,我收到水生从长沙的来信。附上他在湘江边的照片,背后写着:“老师,我终于看到湘江了。江面真宽,水静静流着,每一滴都像从大江口来。”
照片上的青年凭栏远眺,身后是浩渺江面。
教育不是改变水的流向,而是让每滴水认清自己的归途。江边长大的孩子,最终都学会了阅读水的语言——那是不疾不徐的奔赴,是静水深流的执着,是千回百转也要抵达的远方。
夜深时,我仍会想起大江口的水声。那些被江水滋养的梦想,如今在更浩瀚的水域舒展。教育的真谛,不过是在每个孩子心里注入一滴水,相信它终将找到自己的海洋。
责编:董以良
一审:董以良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