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9-07 11:00:03
湘潭县齐白石中学 李亚军
山区的晨雾尚未散尽,我踩着露水走向那所已经待了二十几年的乡村中学。墙皮有些剥落,但教室里的读书声依旧清脆。今天晨读的内容是《苔花》:“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孩子们跟读时,我特别注意最后一排的阿香。她父亲常年卧病,母亲离家出走,这个总穿着不合身衣服的孩子,正用指甲在课桌上刻着什么——走近才看清,她在反复描画“牡丹”二字。
“阿香,你觉得苔花为什么想要学牡丹开花呢?”
她吓了一跳,嗫嚅着:“因…因为它不甘心。”
“是啊,”我轻抚她刻的字,“就像有些人,虽然生在石头缝里,却偏要开出最艳的花。”
课后批改作业时,我在阿香的本子里发现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凭什么”“凭什么我要生在穷人家”……最后一行写着:“李老师说苔花也能开花,骗人的。”
我的心被揪紧了。立德树人,从来不是在黑板上写板书,而是要在石头缝里种花。
第二天科学课上,我带着孩子们走进后山。在潮湿的背阴处,我们真的找到了苔藓——拨开层层绿色,显微镜下米粒般的苔花正在绽放。
“苔花永远长不成牡丹,”我看着孩子们的眼睛,“但它做到了苔花所能做到的最美。教育的意义,不是让苔花变成牡丹,而是让每朵苔花都骄傲地开出自己的样子。”
那个下午,我启动了“寻找苔花”计划。孩子们每天记录身边平凡却努力的生命:石缝中的青草、断墙上的藤蔓、拖着废品车却总是唱歌的老爷爷......阿香的记录最认真,他画下了十七种不同的苔藓。
转变悄然发生。阿香不再低头走路,她发现了自己辨认植物的天赋。她带着同学采集苔藓制作标本,给每种苔藓起诗意的名字:“星星苔”“月光衣”......那个在桌上刻“不甘心”的孩子,开始在学校后山创建“苔藓生态园”。
毕业典礼上,阿香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捧着自己制作的苔藓图鉴,声音清晰坚定:“我曾经怨恨自己是苔花,现在却感谢这个身份。苔花虽小,却是荒芜中最先到来的生命——它们让石头变成土地,为其他花朵准备春天。”
台下,常年卧病的父亲撑着病体来了,泪流满面。
夕阳西下,我漫步在校园后的苔藓园。二十几年来,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苔花”,他们散作满天星:有的成为医生救治病患,有的成为教师教书育人,有的成为工匠建设祖国,有也的像阿香这样,继续守护着渺小却重要的生命。
立德树人,究竟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我想,不是立惊天动地的丰功伟德,而是立日常生活中的仁爱之德;不是树整齐划一的“标准人”,而是树千姿百态、各尽其能的“本真人”。
山风拂过苔藓园,那些米粒般的苔花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我忽然明白: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相信,无论多么渺小的生命,都可以在自己的季节里,完整地绽放一次。而教师最大的功德,莫过于此——让苔花相信自己是花,让牡丹学会欣赏苔花,让万千花朵共同构成春天的辽阔。
责编:胡荧
一审:胡荧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