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的育人故事|照亮遗忘在角落里的星星

  科教新报   2025-09-07 10:46:48

湘潭县花石中心小学 彭三元

2009年秋,二十二岁的我揣着一纸调令,辗转颠簸,来到龙口乡大江小学。校舍斑驳,窗户漏风,雨天时雨水从瓦缝渗入,在泥地上积起一洼洼水坑。可孩子们的眼睛,却亮得像散落在夜空里的星星——清澈明亮,遥远。

教室并不大,三十多个孩子,却总弥漫着一种无声的张力。而我第一眼注意到的,是缩在最后排角落的一个女孩——雨婕。她总是低着头,不说话,也不与人交流,唯一的活动,是在破旧画本上不停地画画。

有一次,我轻轻走近,看见她正画一只站在电线上的小鸟。线条简单,却异常传神。我递给她一盒精心挑选的彩色铅笔,轻声说:“你画得真好,可以教教我吗?”她猛地合上本子,警惕地瞪了我一眼,一言不发。

但我没有放弃。

从那以后,每天放学,我都留下来静静地陪她画画。起初只是我自言自语,她偶尔抬头瞥我一眼,依旧沉默。我学她画花、画草、画天空中的云,画她本子里重复出现的那只鸟。直到某一天,她突然低声说:“它想飞走,可是没有地方去。”

我心中一颤。

转变发生在一个暴雨突至的清晨。我发现她蜷在走廊尽头,全身湿透,单薄的衣衫紧贴着她瘦小的身体,嘴唇冻得发紫。我赶紧把她拉进宿舍,拿出自己的衣服给她换上,衣裤明显大了一截,我俩看着彼此,突然都哑然笑了。我用电吹风一点点吹干她的头发和衣服,轰鸣声中,她忽然低声说:“我妈妈去城里了,三年没回来。”

那一刻,她眼泪无声地滑落,我伸出手,抱住了她。

从那以后,她终于向我敞开心扉。她说那是她第一次觉得,原来学校也可以有“家”的温。她的作文里开始出现这样的句子:“老师的毛衣有着阳光的味道。”

更让我惊喜的是,她开始悄悄改变。三个月后的一节美术课上,她主动走上讲台,递给我一幅画:画中的老师牵着一个小女孩,走在洒满阳光的操场上。背面有一行稚嫩却工整的字:“谢谢您,让我看见窗外的世界。”

我眼眶发热,没有说什么,只是在她额头上轻轻抚摸了一下。

自此,班上的坚冰也开始奇妙地慢慢融化。我趁热打铁,组织了一堂题为“论敌亦可为友”的辩论课。起初谁都不愿开口,尤其是男女之间。我便从梁山伯与祝英台讲到金庸笔下的侠义江湖,再谈到身边的同学其实各有可爱。渐渐地,有人小声反驳,有人忍不住笑声,气氛终于活跃起来。

局势渐渐变得可喜。

雨婕依旧安静,但她不再躲在角落。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县初中。临别那天,雨婕抱着我说:“老师,是您让我相信——我也可以发光。”

回首二十年光阴,恍如一瞬。我深深感到: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星,哪怕一时被遗忘在角落,只要有人愿点亮一束微光,他们终将照亮那一方夜空。而教师,就是那个坚守在原地默默为他们的人。

责编:胡荧

一审:胡荧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