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的育人故事|画板上的“星光”

  科教新报   2025-09-07 10:42:41

湘潭县第九中学 周建科

20243月,我接手高三艺术班。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梦想与焦虑交织的光芒。在这些怀揣艺术梦想的孩子中,小喆是最特别的一个——他的素描技巧让专业老师惊叹,却在文化课上屡屡亮起红灯。

老师,我只想画画。第一次谈话时,他倔强地避开我的目光,那些公式定理对我毫无意义。我没有反驳,只是带他到学校的画室。在那里,我翻出一本泛黄的速写本,里面不仅有素描,还有密密麻麻的笔记——素描心得、色彩理论等。你看!我指着墙画《蒙娜丽莎》。达芬奇不仅是画家,还是数学家、解剖学家。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深厚文化底蕴的开花结果。

小喆的目光在画与笔记间流转,第一次没有反驳。

然而转变并非一日之功。当全班同学为联考冲刺时,小喆的文化课成绩依然徘徊在及格边缘。更糟糕的是,他的画作也好像失去往日灵气。直到那个雨夜,我巡班时发现画室的灯还亮着。推开门,只见小喆对着一幅半成品发呆。

画不下去了?我轻声问。

他猛地回头,眼中满是血丝:联考要的是技巧,可我觉得所有的画都呆板了!没有灵魂的画有什么意义?

那一刻,我看到了他内心的挣扎——不是不爱艺术,而是太爱,以至于被形式束缚了表达的翅膀。

第二天,我做了个大胆决定:调整小喆的学习计划。每天下午抽一小时,不去教室,让他到校园去转转,写生。让他看真实的云彩如何变幻,观察阳光下树叶的千百种绿色,在人群中捕捉生命的鲜活

同时,我召集科任老师专门为艺术生设计教学方案。数学老师用黄金分割讲解画作构图,语文老师带领学生从诗词中感悟意境,历史老师剖析艺术流变的时代背景。我们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搭建一座连接文化与艺术的桥梁。转变悄然发生。小喆的文化课成绩开始提升,更令人惊喜的是,他的画作也重新焕发生机。在一幅题为《曙光》的油画中,他画了一个在题海中抬头的学生,窗外透进的晨光中,无数公式与符号如星辰般闪耀。

联考结果出来,意料之外却又在意料之中。我们班创造了奇迹——专业通过率100%,文化课平均分较往年提高32分。小喆同时拿下全省美术联考第二名和文化课优秀奖。

高考后,学生们送给我一幅集体创作的画。画中是深夜的画室,我站在窗前守望,而窗外星空璀璨,每一颗星都是学生的笑脸。画角有一行小字:谢谢您,让我们看见知识星空与艺术大地如何交相辉映。

暑假小喆来看我,说:高三,是您让我明白: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您为我们点亮的,不仅是通往大学的灯,更是照亮艺术人生的光芒。

这个小故事只是我教育生涯中的一个片段,但它诠释了我所理解的教育家精神——看见每个孩子的独特光芒,尊重每种成长的不同节奏,用专业与爱心搭建通往成功的桥梁。我们更需要守护教育的本质:培育有灵魂、有思考、有创造力的生命。

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间画室里的灯光,想起孩子们专注的面容。我知道,在那片星光下,正有无数美的种子在破土而出,而我有幸成为守望那片星空的人。这或许就是教育家精神最动人的模样——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成就非凡,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责编:胡荧

一审:胡荧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