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悦读|为英雄立传,为新墙河铭史

  湖南日报   2025-09-07 10:17:49

文|陈善君

作为岳阳新墙河的子弟,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家徐载满满怀感情与责任,历时两年多,辗转奔波于湖南岳阳、常德、衡阳,陕西汉中及湖北武汉等地,收集整理抗日战争时期与湘北会战相关史料,数易其稿,创作出版长篇历史纪实小说《烽火兵王》(团结出版社出版)。

以“大历史观”烛照,还原“湘北大捷”

新墙河无声无息日夜流淌,映照、见证和记载了湘北儿女与抗日战士曾在此并肩战斗的可歌可泣的光荣史诗。

《烽火兵王》28万字,围绕第一次长沙会战“湘北大捷”真实历史事件展开。作品通过对“兵王”曹锡及其战友甘永小、焦晓天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共抗日军民浓墨重彩的描写,生动讲述了新墙河两岸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为抗日英雄立传、为岳阳人民的母亲河之一——新墙河铭史。

小说把新墙河大捷放在中日22次大会战的整体视域下来观照,放进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整体部署中来反映,拉伸了小说历史叙述的长度;小说不仅描绘国民革命军的正面战场抗击,也反映了中共湘鄂赣及岳阳地下党发挥的重要作用,延展了小说历史叙述的宽度;小说把中日战争包括这场战斗的矛头,对准在日本军国主义的贪婪残暴与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反抗压迫的较量上,这就具备了小说历史叙述的深度;小说不仅从中国人民、中国媒体的视角来写战争,还从日本各方、外国各界的视角来写战争,这就拓展了小说历史叙述的维度。作者在写作中的“大历史观”,使得这场战争的真实度和惨烈度在书中得以更加充分地呈现。

以“大文学观”契入,缝合事实与虚构

《烽火兵王》的纪实性明显强于文学性,因其历史事实本身就具备传奇性、故事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然而毕竟是小说创作,“战争”的胜负结果是已知的,而其过程是“已逝”的。只有适当虚构,才能完成小说的“起承转合”,让人物“站立”起来。

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中是有原型的,从主人公曹锡开始。曹锡是确有其人其名的,他在“湘北会战”中,当战友们都倒下后,仍顽强地坚守阵地,杀敌数百。他的事迹还登过报,书中说到被政府奖励了30块银元,也是真有其事,其被称为“兵王”也不假。如今新墙河抗战史实陈列馆里,还有曹锡的事迹介绍。

作者在小说的扉页列了《人物小传》,统计了涉及到的抗战军民,计有33人。这些人物包括汉奸大都是真有其人的。究其分量来看,《烽火兵王》的虚构占到一半,然论其重要性,则不足十分之一矣。一虚一实间,“兵王”就活在人们的眼前和脑海了。

以“大创作观”统摄,形成“超文本”表达

单论文学性,《烽火兵王》并不见长,倘论“文本”性,其综合价值则高。《烽火兵王》熔史记、传记、游记、杂记于一炉。其为新墙河“大捷”存史、为“兵王”立传,也为湖南岳阳和陕西汉中推荐旅游资源。

小说通过追叙曹锡上山砍柴、求学远足、任职立业等成长历程,巧妙地将“石门栈道”、武侯祠等胜景写进书中。之于岳阳,作者更是手到拿来、游刃有余,八百里洞庭、荆楚大地、岳阳楼、岳阳火车站、新墙河、铁路大桥、新墙老街、大云山、张谷英村、麻布大山等等这些带有标志性的古今建筑,一一成为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舞台。

至于杂记,作者的用意则更为深长。凡有所及史料、风俗、文物、遗址……作者都不厌其烦悉数娓娓道来,这也是作者在为一部关于新墙河大捷的影视作品脚本做准备。

以“大时代观”汇入,链接“传奇叙事”

《烽火兵王》无疑是讴歌英雄、讴歌全民族军民抗战的宏大叙事文本,然而作品却从人性的角度挖掘主人公曹锡“怎么由一个农家子弟、普通士兵,克服了对战争的恐惧,怎么提高射击本领,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甚至在敌人施放毒气的情况下,坚固掩体,保护战友与自己的故事。”作者并没有故意拔高、神化他们,而是贴着人性写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以细节和心理的真实,写出了这些人物的成长经历和伟岸精神。

特别要提及的是,这本“兵王”传奇叙事还带有强烈的网络小说色彩和气息,在结构上可能不是那么严丝合缝,然而整篇叙述却让人读着“过瘾”,比较适配年轻人的阅读诉求。从“超文本”到“超链接”,《烽火兵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成为传统“传奇”创新叙事路径的一种探索。

(作者系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秘书长)

责编:刘涛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