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09-07 10:16:21
文|姜守柏
我早就听说,《致敬岳麓山三部曲》蓄势待发,还一度担心过这套丛书会是“应制之作”,待我读毕《百年群英》,此前的担心便纯属多虑了。
掩卷之际,诸多湖湘先贤的身影仍在我脑海中活跃。曾国藩受困时节,读碑而悟道;左宗棠霸气侧漏,敢作还敢当;胡林翼爱才惜才,责任心爆棚;谭嗣同囚室赋诗,慷慨而赴死;蔡锷重病出征,置生死于度外……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每篇文章都有血有肉,精彩纷呈。受限于篇幅,该书作者王开林写人物,放弃了从头到尾的铺叙,而是截取其生命中的一个或几个断面,或者是几天几月几年的经历,便将读者引向故事深处。这种写法很新奇,整本书便仿佛视频化了,人物故事皆活灵活现。
当然,这种写法也会冒不小的风险,毕竟“以蠡测海,以管窥豹”容易翻车。相对于每个人物丰富的经历,即便写好某些活色生香的场景,也难免会有以偏概全的缺憾感。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好就好在,作者已对湖湘近代史料做足功课,对传主非凡经历了然于心。所选取的事件必有锚点,均是关键之处,紧要关头,甚至生死关头。书中写到谭嗣同、宋教仁、蔡锷、蒋翊武、禹之谟、杨开慧、向警予等人直面死神时的壮怀激烈,他们的英雄品格无不熠熠闪光。
作者有意选取那些决定或影响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时刻,将书中人物置于十字路口。例如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可逃而不逃,不惜为维新变法流第一滴血;蒋翊武在二次革命后可降而不降,身为民国元勋而笑对枪口……其生死抉择便足以凸显历史人物极致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作者在《跋》中言明,“真正的难点在于:将笔下的历史人物一一写活,再现其形貌、性情、才智和灵魂,这样的纸面‘魔术’固然能起死回生,但作者所保证的高还原度仍将令读者信疑参半。”作者对这种写作方式的效果如何,自己也“很忐忑”“很好奇”。读了全书,这种疑虑似乎是多余的。我作为一个读者,在阅读中享受了一顿十分丰盛的历史大餐,感觉非常过瘾。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王开林敢于挑战这种创新写法并获得成功,必有迹可循。
首先,丰厚的积累必不可少。他多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钻研湖湘历史人文,尤其对曾国藩、左宗棠等历史人物的长期关注与研究,达到了专家行家的水平。不仅对所写的人物和事件烂熟于心,而且深入了解与之相关的时代,知人而论事,识时而解疑。
其次,作者既在历史文化散文领域经营有方,又有小说创作的经历和场景描写的经验。因此把历史上著名的那些场面,写得活灵活现,充满现场感。如谭人凤掷刀于案上,威逼谭延闿答应就任都督。李宗仁回忆蔡锷“从马上飞步追上,两脚在地上一蹬,两手向前按着马臀,一纵而上”。
总体上看,作者对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本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令读者体验到角色扮演般的代入感。作者写胡林翼,既对他识才、爱才和用才的江海之心表达了敬意,也对他英年早逝生发出遗憾。作者描写几位烈士英勇就义的临刑场面,尤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作者用一颗滚烫的心来观照历史,所呈现出的画面具有温度和烈度。
本书在语言上的特色也十分鲜明。书中虽以流畅与轻灵的口语为主,却不乏书面语言的节律和典雅,还恰当穿插了一些方言,可谓五彩斑斓,朗朗上口,而又富于变化,经得起反复咀嚼。这也显示了作者扎实的语言素养,是多年来勤于笔耕所形成的独特风格。
《百年群英》堪称精心之作,在历史文化散文领域,王开林又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他将数十位湖湘英杰的丰功伟业和感天动地的事迹,以切片式呈现、视频化集结的方式融为一册,这场复活先贤的“纸面魔术”值得观赏。
责编:刘涛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