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怀”绝技 “遗”脉相承⑤|侗锦织造:数纱要心细,1000根错了一根,图案就歪了

朱倩萱 李昆励   华声在线   2025-09-06 20:54:34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朱倩萱 李昆励

“这是小蜘蛛纹,这是大蜘蛛纹。侗族崇拜蜘蛛,因为它很会织网,蜘蛛纹在侗锦里代表吉祥如意。”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的湖南侗锦博物馆,61岁的粟田梅正在织机前向游客介绍侗锦纹饰的寓意。

侗锦织造技艺具有2000多年历史,以其独特的编织工艺、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和文化内涵而闻名,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粟田梅生长在牙屯堡镇,幼年的她总爱蹲在母亲的斜架织机旁,看细如发丝的纱线在木梭间穿梭,在织机的“唧唧”声中,一个个灵动的图案逐渐显现。

“数纱要心细,1000根纱错了一根,整个图案就歪了。”母亲的教诲,刻在了粟田梅的心里。“天赋+热爱”让她掌握了多种复杂的侗锦技艺,她成了寨子里人人夸赞的“巧织娘”。

侗锦有素锦和彩锦之分,要经过轧棉、纺纱、染纱、绞纱、绞经、排经、织锦等10多道工序,工艺复杂多变,而且都是手工操作。愿意沉下心来学织锦的人越来越少,粟田梅想尽办法,吸引更多人关注这门技艺。

“侗锦是侗族文化的魂,不能丢!”看着闲置的织机,粟田梅急在心里。她拿出自己的积蓄,开办了侗锦合作社,定期举办侗锦织造培训班。“我这样做,是为了留下老祖宗传下的老手艺,也可以让寨子里的姐妹找到一条维持生计的路子。”她说。

如今,她的侗锦织造培训班先后培训了2000多名村民。侗寨的妇女靠织锦,最高的一年收入超过3万元,

“机器织得再快,也替代不了手工的温度,我们这代人要把接力棒传下去。”为让侗锦走向世界,粟田梅带着作品跑北京、上海,还远赴韩国首尔参加国际大展。2012年和2013年,她两度赴台,与台湾学者合著《侗锦文化传承的式微与反思》,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技艺。

“2008年的时候,我还怕侗锦失传,现在有一些年轻人主动来学了。”粟田梅坐在织机前,木梭在手中翻飞,机杼声里,侗家的故事、民族的文化,被她一针一线,织进更长远的未来。

责编:张岚

一审:朱倩萱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