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艺风|书史经纬里的新声

  湖南日报   2025-09-05 09:52:40

文|钟艺研

中国书法之史,略分古典、变异二期。古典之时,书法演进,既涵汉字形构之完备,亦括晋唐双峰之崛起,大抵以五代为界。彼时,碑帖未分,碑者,石刻之属;《说文》释曰:“碑,竖石也。”帖者,帛书之迹;《说文》又云:“帖,帛书署也。”汉碑、魏碑、唐碑,迭起而辉;晋札之韵、唐楷之严、草书之逸,及秦汉简牍之不羁,共襄书法学习之盛。

宋以降,书法入变异之期,字体之变既定,书道发展,多系于书家之承传与创新。帖学之兴,滥觞于北宋,依托于《淳化阁帖》之翻刻流转,盛极一时,其波澜壮阔之势,跨越元明清三朝,绵延不绝。历代书林巨擘,苏轼之豪放、黄庭坚之奇崛、米芾之洒脱,乃至赵孟頫、董其昌等,皆以帖学为宗,各领风骚,共同编织了一幅雅致精巧、跌宕生姿的书法长卷。清代以降,帖学步入暮年,其局限渐显,风格趋同,神韵渐失,终遇瓶颈。

陈忠康 《王维绝句四首》 108cmx48cm 2023年

碑学之崛起,恰逢其时,乘帖学之弊,借金石学之大兴,破茧而出。阮元、包世臣之先声夺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之振聋发聩,不仅首次厘定“碑学”之名,更在书法史观、理论、技法、美学等诸领域全面深化,标志碑学时代的到来。金农之古朴、郑板桥之奇崛、邓石如之浑厚……直至民国诸贤,皆以碑学风貌独步书坛,蔚然成风。韩玉涛先生更将碑学之美,并列为书法史上与晋韵唐风相媲美的第三种美学形态,赞其奇拙雄浑、苍古质朴,为书法审美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晚清以降,碑帖之争渐趋融合,民间书法、流行书风、新帖学、学院派等百花齐放,为当代书法注入勃勃生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碑学式微,帖学经典重归主流,以二王为宗,引领当代书坛新风尚。此变,不仅触及书法创作之肌理,更深刻影响了书法观念与审美之重构,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思考帖学的当代价值。

于是,当代帖学的重塑与重生,成为勾连古今、承前启后的书史命题。清代碑学对“拙、重、大”美学风格之追求,实则是对帖学源头的深刻回溯,是对晋唐神韵的另一种诠释与回归。它以质朴野逸之美,挑战并丰富了文人书法的传统格局,虽看似偏离了古雅韵致,实则是对书法本质更为深邃的探索与坚守。

而今,当代书法历经四十余载春秋,观念激荡,理论纷呈,正步入新的历史纪元。我们呼唤一种全新的创作审美思潮,即碑帖之融合,新帖学之重生。此非简单复古,亦非盲目轮回,而是在三千多年书法史的深厚底蕴中,寻找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重构当代书法的美学体系。因而,当代帖学的重生,我们不仅面临着历史的重负与现实的困窘,还需从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书法视野、框架,来追寻帖学的超越价值。帖学之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调自然书写与金石气并重;二是经典与民间取法共存;三是审美阳刚、阴柔怪诞兼收并蓄。

因此,美仑美术馆“赓续与回响——当代帖学十四人作品展”,非仅为书家之集萃,更是对新帖学精神与美学追求的一次深刻拷问与探索。参展的十四位书家:刘彦湖、陈忠康、陈海良、颜奕端、萧文飞、杨涛、王忠勇、刘洪镇、鲁大东、李双阳、王客、施立刚、王义军、龙友,为当代帖学发展之先锋力量。他们以笔为剑,以墨为刃,于书道天地间披荆斩棘,开拓创新。他们循大历史观之书法视野与框架,追寻帖学之超越价值。

观展现场,可近赏诸家风格各异之佳作。或笔力雄浑、气势磅礴,尽显阳刚之美;或线条婉转、意境清幽,暗蕴阴柔之韵;或突破常格、大胆创新,独显怪诞奇崛之姿。这些作品,既得技法之精妙,更含思想之深蕴与艺术之巧思,予人以深刻启迪。期新一代帖学家能续承前志、砥砺精进,创作出更多传世佳作,为中国书法之赓续繁荣贡献力量。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艺风版面投稿邮箱:whbml@163.com

征集:戏剧与影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摄影、非遗等题材评论及散文。

责编:刘涛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