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中国行⑳丨山明水秀,晴好雨奇,能不忆西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5 06:40:31

(此文刊载于9月5日《湖南日报》05版。)

小满时节,杭州西湖碧波轻漾,莲叶田田,柳丝袅袅,细雨如酥。

沿着断桥往西,走过白堤,在孤山南麓的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亭柱上,《楹联中国行》栏目记者觅得了那副经典楹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短短20个字,即勾勒出西湖四时之韵。“这副楹联,是很多人认识西湖的开始。”杭州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尚佐文受邀前来,与我们一同从联中邂逅这片旖旎风光。

湖山秀色 得以饱餐

撰联人黄文中(1890年—1946年),甘肃临洮籍楹联大家。1933年,黄文中辗转来到西湖,因“有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便在杭州俞楼寓居三载。

从何处入笔才能尽现西湖风景?黄文中想到了与自己心有戚戚焉的诗人苏轼和袁枚。

他取苏轼《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长诗中的第一句“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为亭命名,又化用苏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和袁诗“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的意象和构思,撰书此联。

浙江省杭州市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亭。

“联语通过叠字,巧妙道出西湖四时景色,点景生情。”尚佐文解读道,“其中‘明秀’‘晴好’‘雨奇’,都是形容西湖山水极为精准贴切的词汇。”

的确,无论阴晴雨雪、春夏秋冬,西湖处处浸透着江南的灵秀,给游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当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定格的是温润的湖水和逶迤的山影,也记录下了集贤亭的游船、花港的鱼、雷峰塔的落日、曲院的桥……既有意料之中的诗情画意,又让人在柳暗花明处撞见惊喜。

游客在西湖泛舟。

无怪乎黄文中在《西湖楹帖集·自序》里说:“因之对于湖山秀色,得以饱餐。虽阴晴雨月,气象万千。而静心领略,概有真味,足以涤除尘虑。”

寓居杭州三年间,黄文中先后为西湖题写了17副楹联。他题放鹤亭联“山孤自爱人高洁;梅老惟知鹤往还”,又题湖心亭联“隔市怒潮吞旭日;远亭绿水拱青山”,在题写平湖秋月联“青嶂云横山叠翠;明湖月锁水平铺”后,因为自觉“铺”字对“翠”字不工整,又作一联“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

他已然融进这汪碧水中,笔墨所至,无不精雕细琢,厚爱之情,灼灼可见。

尚佐文认为,西湖景区楹联众多,当属“西湖天下景”亭联知名度最高。它虽借鉴了西湖花神庙的一副旧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但黄文中联胜在疏朗明快,熨帖佳妙,可谓青出于蓝。

雅俗共赏 平仄有序

古往今来,文人多主张“以俗为雅”或雅俗共赏。这副楹联,恰恰找到了“雅”和“俗”之间的共振点。

《诗经》云:雅者,正也。此联用词经典,中正平和,持重端庄,雅意盎然。

俗,习也(语出《说文解字》)。“俗”意味着人间日常与烟火气息,该联仅用10个通俗易懂的叠字组成楹联,更容易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

“你看,它的联语是雅驯的,审美情趣是雅正的,同时又易于理解,老少咸宜。联虽用典,却没有生僻的典故。哪怕读者不知道典故,也不影响其阅读。正因如此,这副楹联被收入语文教材中。”尚佐文娓娓道来。

然而,在2017年收录时,语文教材把“水水山山”误印成了“山山水水”,引起广泛关注。最早发现此处失误的人,是当时的甘肃省楹联学会副会长王家安(现为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2017年秋季语文课本中“水水山山”误作“山山水水”。(图源网络)

实际上,将“水水山山”误作“山山水水”,已经不是第一回了。王家安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几乎四分之一的书籍在引用这副对联或摘录时,都出现了误写。”所幸语文教材在翌年及时勘误,重新订正。

为何不能是“山山水水”呢?

尚佐文说,楹联整体上属于格律文学,黄文中的这副对联在平仄对仗方面非常讲究。上联起句“水水山山处处”,是“仄仄平平仄仄”;下联起句“晴晴雨雨时时”,是“平平仄仄平平”,这样一句之中平仄既交替,上下两句之间平仄也互对,才是一副工整的对联。

有学者提出,作者将“山山水水”颠倒为“水水山山”,意在突出西湖的美景中,水景更胜一筹。“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有些牵强。”尚佐文直言,黄文中题西湖三潭印月联“潭影湖光浑万象;山容水意自天然”时,便把山景置于水景之前。

反复吟咏 妙趣横生

叠字联与回文联,是楹联创作中较为新颖的两种形式。

所谓叠字,顾名思义,就是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如岁岁年年、来来往往、朝朝暮暮等。回文联就更有意思了,一副楹联,可以顺着读也可以倒着读。

把两者相结合,便是这副联了。不仅如此,它并无句读,可任意断句,如“脚踩花步”般循环反复,给人无限遐想。

尚佐文(中)接受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

“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此。”尚佐文饶有兴趣地介绍,“有学者总结出来12种读法,还有学者甚至分析出四五十种读法。每种读法,各有所得。”

尚佐文话音刚落,几位驻足“西湖天下景”亭的游客,便情不自禁地再三吟咏起来。

清代评论家谭献在《复堂词录》中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黄文中在创作之时,未必想到“水水山山”联究竟有多少种读法,但这并不妨碍读者的二次创作,让它更受大众欢迎。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中山公园一角。

尚佐文将几种读法罗列,供读者细细赏鉴:

不叠读,此联是“水山处明秀;晴雨时好奇。”

倒着读,此联是“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

跳着读,可以理解为楹联的“踩花格”,此联便是:“水处明,山处秀,水山处处明秀;晴时好,雨时奇,晴雨时时好奇。”

通过停顿,可以读成:“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通过停顿,突出“秀”“奇”,即读成:“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还可以把上、下联各分作三句读,对联便成:“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

“这副联,就像斟茶讲究的七分满,国画讲究的纸留白,在移步换景之间,戛玉敲冰,余韵袅袅。”反复吟诵,尚佐文也不禁陶陶然。

【记者手记】总要来一次西湖吧

姚茜琼

游西湖,如品联,需得几分从容气度,几分闲情雅趣,方能一探个中真意。

当西湖的水注入大地,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的胜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诗情,仿佛都与生俱来。风雅从此化入四时景色,蕴藏于亭台楼阁。

当西湖的水注入人间,许仙与白娘子断桥烟雨中的千年情缘,晚清文人金凤藻湖畔思母的绵长往事,被温柔地镌刻进每一道涟漪,平添几许人间烟火气。

当西湖的水注入岁月,“踏破贺兰山缺”的岳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消解了这片湖泊过于柔婉的性子,使其有了一股英雄气概。

那天,我在西湖畔静候落日,橘色云霞点亮了湖山的活力,有人在湖畔跑步,有人在亭下煮茶。我只是静静坐着,西湖的水啊,就这样不疾不徐,悄悄注满了一颗向往诗意栖居的心。

江南忆,最忆是西湖,不知何日更重游?

点评嘉宾:尚佐文

杭州出版社总编辑、编审,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浙江诗词大会暨浙江省诗联学会学术总顾问。从事图书出版、古籍整理、传统诗文创作与研究多年,参与整理《吴昌硕全集》(文献分卷)、《马一浮全集》,著有《楹联概说》《题画诗的鉴赏与创作》等。

中国楹联学会 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陈永刚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姚茜琼

摄影摄像/徐行

视频出镜/官铭

剪辑/戴钺

设计/陈青青

责编:徐凯琦

一审:陈永刚

二审:赵雨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