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佳 湖南宣传 2025-09-02 12:23:54
郭 佳
七月流火。穿行上海、浙江、江苏三地,有幸调研走进一个个文化文艺现场,学习求解新时代湖南文艺何以激发新活力、实现新发展。当湘沪红色资源互联共享的协议在中共一大会址庄严落笔,当上海博物馆的合力之道与亚洲大厦小剧场的青春脉动交织,当杭州阿里巴巴的“102年”宏愿与苏州昆剧院的“五代同堂”共鸣……走出去,答案不在别处,就在这实践的褶皱深处,在人民的选择之中。
合作共生:集众智者成大事
此行重头戏,是见证上海市委宣传部与湖南省委宣传部签署湘沪红色资源互联共享协议。这是两地血脉交融的延续:从近年湖南舞剧《热血当歌》问鼎“荷花奖”、湘剧《夫人如见》主演摘得“梅花奖”均依托上海福地圆梦,到去年橘子洲头上海、长沙交响乐团共奏庆祝新中国成立75载华章、湘沪卫视同步直播的盛景,再到上海舞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沪上精品“雅韵三湘”。我理解,文艺的壮大之道,在于善“借”敢“予”,在整合中为我所用,在共享中为他人赋能。
这种合力精神,在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展上同样熠熠生辉。展览海报除主办方外,赫然林立数个支持单位LOGO:东方航空负责文物运输、太平洋保险承保、锦江文旅联动票务研学、光旺莱特专业打光……无声诉说着“集四海之力,成文化盛事”的智慧。
文艺从来不是单打独斗,成大事者需以开放胸襟“借势乘浪”“集智聚力”。而今湘沪文化合作启新篇,理应致力从“项目合作”升维至“生态共建”,让“借力”不止于一时,更深化为机制协同。
边界清晰:有所为有所不为
苏州昆剧院内传统戏台
沪苏浙最动人处,在于管理者与市场主体间那份清醒的边界感与高度的专业自觉。杭州未来科技城一句标语“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道尽其中精髓——政府恪守服务本位,为创新提供沃土而非枷锁。其“六小龙”展馆集约展示模式,既减轻企业接待压力,更彰显尊重市场主体个性的治理智慧。
在上海,小剧场的发展尤为典型。当被问及亚洲大厦小剧场如何应对复杂的消防审批时,负责人坦言:“剧场内的问题,我们尽量自己想办法;剧场外的障碍,党委政府帮忙想办法。”这背后是上海早在2019年就出台的《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奠定的基石。“先规范,再支持”——政府通过清晰的标准设定底线,将具体运营与内容创新交由市场与行业协会,自身则退居其后,提供“一剧场一策”的柔性服务。
这种“管得住底线,放得活创新”“有事做事、无事不扰”的边界感,是激发文化市场活力的关键。湖南正力推小剧场,亦需先立规矩,再予空间,进而扶持壮大。
经营有道:既要艺术又要市场
上海沉浸式小剧场
最初吸引我奔赴沪苏浙的,是文艺本身的光芒——上海话剧的百年底蕴、江苏大剧院《红楼梦》的东方美学、浙江小百花《新龙门客栈》的破壁创新,等等。深入其中,令我更为震撼的是聚光灯之外,文艺工作者以专业精神开拓市场的智慧。
比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剧场内几千元一张的座椅是对观众体验的敬畏式投入;而专门设计的弧形走道,以最小拆座换最大售票,又符合消防要求,则是成本控制的精准刀锋。亚洲大厦小剧场,则将狭小的物理限制化为创意优势:差异化座位布局让每个观众感觉“独占第一排”,观众甘愿为尊重买单。上海博物馆的文创策略更直击人心:让游客自选精美材料创作“独此一款”带有自己埃及名字的项链,把独特文化体验转化为真金白银。
一路感慨,一路思考:文艺生存的本质,应是艺术尊严与市场规律的共生共舞。文艺工作者要学会“算账”,把每一分投入转化为可持续产出与更深远影响。当然,调研中也发现,有些小剧场剧目为市场效益,追求悬疑刺激而弱化艺术深度,有些高价文创呈现“奢侈化”的倾向。这些都在提醒:共生绝非迎合。我们需在尊重市场与守护文艺品质、社会价值间寻求精妙平衡,并始终以价值引领为先,“经营有道”方成可持续正道。
久久为功:以百年心志做当下事
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
在活力迸发的当下,沪苏浙文化主体展现的长期主义定力令人动容。阿里巴巴打出“成为持续发展102年的企业”的愿景,不仅是商业雄心,更是对文化生命力的践行期许——“真正的繁荣,需要经得起时间淬炼的文化根脉、商业模式与系统韧性”。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以《新龙门客栈》示范“破圈三踢”:武踢(戏曲真功夫)、文踢(文创联名)、云踢(直播线上售票),传统又现代,亦为此证。苏州昆剧院是守正典范:梨园公所内,苏式园林与昆腔雅韵浑然天成。其古老样式,纯正风貌的坚守令人起敬——演员眉眼身段皆代代心传,继“传”字辈后,培养“继、承、弘、扬、振”五代昆剧演员。无跨界喧嚣,唯传承赤诚。
正如澎湃新闻的标语,“越澎湃、越冷静”。文艺工作尤需此心。当前,文艺院团改革再深化,不必追求年年“新花样”,贵在把准方向、吃透政策、深耕笃行、营造确定性。少些“争奖冲刺”,多些“窖藏匠心”,让文艺工作者有安全感,更能厚积薄发,生生不息。
深入者得:尽兴而至必有回响
此行中,我们把自己当成观众、消费者摆进去,坚决不扫兴、只扫码。比如,在澎湃新闻互动台即时自拍留影,于“黑神话·悟空”展区体验三维游戏,对博物馆、小剧场海报上的支持单位功能“逐一求解”,扫码进入“衣食父母群”了解演出真实行情,细聊院团、剧场的经营现状……
好的文艺工作者从不端着,唯有尽兴深入生活、尽情深入细节,方能将滋养转化为回馈大众的源头活水。正是在这种深入互动中,我们亦收获沪苏浙同仁对湖南文化文艺工作的点赞回馈,形成强大“口碑场”,令我们欣喜亦自省。这印证:以真心换真心,文艺工作只要做得用心,做得出彩,纵隔千里,其光必彰。
沪苏浙的天时地利或难复制,但其“人和”之力——那份在细枝末节中透出的开放协同、边界清醒、市场敏锐、深耕定力与赤诚之心,却如星火。回望这张在三地疾速绘就的文化地图,坐标各异却暗藏同一生存智慧:在文明传承与市场法则间,需要建立精妙的转换机制。最高贵的精神无碍于精打细算,最古老的灵魂正需要最年轻的载体。
人努力,天帮忙。文化创新创造之道,在于敢破敢立。而真心与用心,始终是幸运的底色。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文化艺术处副处长;本文选自《湖南宣传》2025年第7期)
责编:徐凯琦
一审:唐煜斯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宣传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