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廖木兰:社保新规下企业的用工模式革新

张贝     2025-09-02 12:09:20

随着9月1日社保新规的全面落地,企业用工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大湘菜报记者对话资深人力资源专家、上海链才有道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湖南卓阳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湖南炳才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廖木兰,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析、实操指引,就企业如何在社保新规的合规框架下优化用工结构进行深入交流。

记者:社保新规实施后,企业用工模式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企业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用工模式?

廖木兰:新规的核心变化在于打破了传统“全员全日制雇佣”的固定模式,针对不同岗位特性建立了分层分类的社保管理规则。根据新规,可以将常用用工模式分为三大类加以理解:

1.全日制雇佣:合规底线与成本刚性的平衡​

全日制用工(含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全职员工)仍需全额缴纳五险一金,适用于核心业务岗位、需建立长期稳定劳动关系的人员。企业需注意避免“事实劳动关系”认定风险,确保合同签订、考勤管理、薪资发放的规范性。

2.劳务派遣与外包:责任切割与专业化分工​

劳务派遣:由派遣公司承担社保缴纳义务,用工单位仅需支付服务费用,适用于临时性、替代性岗位(如客服、后勤)。需注意“三性岗位”界定及用工比例(不超过10%)限制。

外包用工:将业务整体打包给专业机构,由外包公司负责人员管理及社保,用工单位与员工无直接劳动关系。适合技术含量低、流程标准化的岗位(如IT运维、生产加工),可彻底剥离用工主体责任。

3.特殊群体用工:低成本合规解决方案​

​实习生:通过签订实习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无需缴纳社保,适用于储备人才培养岗位。

​退休返聘人员:签订劳务合同,依托养老金保障,适合技术专家、管理顾问等经验型岗位。

​服务承揽:与自然人或个体工商户建立承揽关系,按成果支付费用,彻底规避劳动关系认定风险。

记者:在实际运营中,是否有企业已经根据新规做出了成功调整?效果如何?

廖木兰:新规实施后,多地企业已率先启动用工结构调整。某零售连锁企业人力资源总监透露:“通过将门店辅助岗位转为非全日制用工,搭配区域劳务外包,劳务派遣等多元化用工模式,预计年度社保成本下降200万元,同时通过智能排班系统提升了员工效率。”

记者:面对如此多的用工模式选择,企业应该如何构建科学的用工体系?

廖木兰:三步构建科学用工体系

​1.岗位诊断与分类:吃透新规细则,依据工作时长、专业性、替代性三要素,将岗位划分为核心岗(全日制)、弹性岗(非全日制/项目制)、辅助岗(外包/劳务派遣)。

​2.合规风险评估:重点审查劳务派遣比例、外包业务独立性、非全日制工时合规性,避免“假外包真派遣”、“超时用工”等法律风险。建立劳动争议预防机制,通过劳动合同模板优化、用工流程标准化降低争议风险。

3.寻求外部专业公司合作:外部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帮助企业完成日常琐碎人力资源事务性工作,提供用工专业意见,制定个性化调整方案,帮助企业在合规路上更大程度的降低用工成本。

记者:企业应如何理性看待本轮社保改革?

廖木兰:社保新规的本质是通过制度设计引导企业“精准用工”,而非单纯压缩成本,它的落地标志着我国用工市场从“粗放式增长”向“精细化运营”的深度转型。

合规是前提,效率是目标。对于企业而言,这既是人力成本上升的挑战,更是重构组织敏捷性、释放人力资源效能的重大机遇。企业需避免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固守传统模式导致成本高企,要么滥用灵活用工引发法律纠纷。

通过科学设计用工结构,在合规框架下实现“岗位需求-成本控制-风险防范”的动态平衡,将成为新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责编:何婷

一审:何婷

二审:丁伟

三审:瞿德潘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