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艺风|长剧要“长”之有物

  湖南日报   2025-09-02 08:42:57

文|何勇海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21条改革措施被称为“广电21条”。一经推出,行业反响热烈,尤其是“取消40集上限”。

业内认为这一政策将为优质长剧打开创作空间,使其拥有更舒展的表现姿态和表达空间,不用为了时长限制进行大幅度删减,牺牲艺术效果。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时间跨度很大的年代剧等,足够长才能展现出复杂多变的历史时空,才能展现大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起伏。

回溯电视剧“限集令”的出台,初衷本是为整治行业沉疴。2020年2月“限集令”落地前,注水剧曾一度盛行。广告商更青睐长剧集,认为集数越多越容易留住观众、保障广告收益;演员多按集签约,长剧集也意味着更高片酬。由此催生的“30集以下剧难找,60集才算长剧”的怪象,部分电视剧动辄五六十集,甚至突破七八十集。剧情里充斥着无关支线、重复回忆、慢镜头堆砌,观众看剧如同跑马拉松,在视频网站尚可倍速跳过无效内容,在电视端却只能被动忍受。更严重的是,注水不仅拉低单部剧质量、引发口碑滑坡,还拖累行业整体生态:长剧集占据更多播出资源,导致新剧积压严重、产能过剩,形成越注水越难播、越难播越想靠长集数博收益的恶性循环。

“限集令”实施后,行业确实迎来了一批短小精悍的优质短剧集,也让“控时长、提质量”成为创作共识。但不可否认,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时间跨度数十年的年代剧、人物关系复杂的家族叙事而言,40集的上限往往难以承载完整的故事脉络。集数长短并非决定品质的必然因素,内容与质量是检验电视剧该长还是该短的唯一标准,观众口碑是检验电视剧成功与否的不二法则。20集的“短而空”仍是烂剧,50集的“长而实”照样能成经典。注水剧的原罪并不在于长,而在于水。检验剧集价值的核心,始终是内容是否扎实、叙事是否流畅、人物是否立体。

如今取消40集上限,并非给注水剧开了回头路,而是为优质长剧松了绑。政策中明确“超长剧目可经特别审核”,这一限定恰恰传递出清晰导向。放开的是创作空间,不是质量标准;允许剧集变长,前提是必须长之有物。比如一部横跨半个世纪的年代剧,需要足够篇幅展现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40集的限制可能让时代厚重感大打折扣。这种长,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内容,而非为了“凑集数、赚片酬”。

当下,观众审美、市场取向正在回归理性,回归内容本身。媒介形态急速变化,短视频、短剧、直播等新业态也在分流注意力。打破原有行业的政策限制,更注重从行业实际出发,才更为科学。靠注水拉长的剧集,终究会被市场抛弃。那些真正“长而优”的作品,比如《觉醒年代》《人世间》等,即便集数超过40集,也能凭借扎实的内容赢得口碑与收视双丰收。

取消40集上限,是影视行业的一次重要调整。它既给了优质长剧舒展叙事的底气,也考验着行业对内容为王的坚守。期待未来的长剧集,能用厚重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深刻的主题,证明“长”的价值,推动影视行业朝着更健康、更优质的方向发展。

责编:刘涛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