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1 21:37:19
作者|杨学成
20多年前,我在长沙清水塘的地摊市场,偶然淘得一套侵华日军在上世纪30年代末绘制的长沙地区地图。这套地图共计30张,详细描绘了当时长沙东、北部的重点乡镇,包括地形、道路、桥梁、村庄等信息,标注之精细、内容之详实,令人震惊。这些地图并非普通的历史文献,而是日军侵华战争期间为军事行动所作的精密准备,是侵略者精心策划、蓄谋已久的铁证。
1938年,侵华日军印制的长沙(湖南省湘江道长沙县)地图
地图本身是历史的无声见证者。它们没有文字的喧嚣,却以线条、符号和比例尺记录着一段不容遗忘的历史。每一张地图都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战争、侵略与抵抗的故事。当我第一次接触这些破旧的地图时,内心涌起的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长沙,作为华中重镇,在抗日战争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1939年10月至1942年1月年间,中国军队与日军在长沙地区展开了三次大规模会战,史称“长沙会战”。这三次会战是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抗战史中少有的以弱胜强、屡败强敌的经典战例。2025年8月25日天心阁,列入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而早在战争爆发前,日军就已对长沙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详尽的测绘和情报搜集工作,说明其对长沙的觊觎早有预谋。这些地图的绘制时间大致在1937年至1939年之间,正值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初期。地图上标注的内容极为细致,包括主要城镇、交通干道,甚至连乡村小路、渡口、水源地、高地等都一一标注。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看,长沙东、北部是通往江西、湖北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军队在湖南地区的重要防线之一。日军之所以对这一带进行重点测绘,显然是为了便于日后发动进攻时能够迅速掌握地形、制定战术、调配兵力。地图上标注了当地的桥梁承重能力、河流的宽度和流速,这些都是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前必须掌握的情报。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地图的绘制者并非普通的测绘人员,而是日本军方专门派遣的测绘部队。这些部队在战前便以各种名义潜入中国各地,伪装成商人、旅行者甚至学者,进行实地测绘和情报搜集。他们利用先进的测绘仪器和制图技术,绘制出大量精准的地图,为日军的侵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支持。
然而,历史的教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正是这些地图,成为了我们今天研究抗战历史、还原战争真相的重要资料。它们提醒我们,战争从来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侵略者精心策划的结果。历史不能被遗忘,更不能被篡改。
今天,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就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