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鸠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1 21:37:32
作者|阿克鸠射
在毛泽东文学院的窗前
我以彝人的姿势仰望
那轮从《勒俄特依》里升起的月亮
看着你从银梳变成银盘
又从银盘瘦成阿嫫别在腰间的银钩
月光流淌成金沙江
漫过我古铜色的乡愁
“咿……哩
阿嫫妮惹尼哦嘿……哩”
乃保么阿薇的歌声
刺破长沙夜空
像一阵山风
吹过毛泽东文学院的窗台
吹进我的耳朵
吹进我的骨头
像一支带蜜的箭
射中我思念的靶心
我的耳朵里
有千万只索玛花在绽放
我的眼眶突然湿润
像邛海的湖水漫过堤岸
眼角结出盐的结晶
那是大凉山在异乡的土壤
长出的另一种庄稼
哦,大凉山我想你了
想你的山想你的水
想你的火塘 想你的荞麦香
还有那个站在山坡上
等待我回家的牧羊姑娘
此刻 在海拔2500米的木板屋下
火塘里噼啪作响的松枝
正把祖先的故事烤得酥香
阿达的铜烟锅明明灭灭
像一颗不肯睡去的星星
孩子们用荞麦饼
接住屋檐滴落的月光
我的酒杯里
漂着整个故乡的倒影
大凉山啊 我的美人
你用水做的眼睛望着我
用云织的围巾召唤我
我的英雄 大凉山
你以山为骨 以雪为魂
当我念出你的名字
口弦就在我的喉间震颤
披毡就在我的背上生长
我想你想得发疼——
想山坡上吃云的羊群
想荞麦地里弯腰的彩虹
想火把节时摔跤手扬起的尘土
想月夜里口弦传递的情话
我的思念比金沙江还长
比安宁河坝子还宽广
可是今夜星星太远
我的诗太短,只能把思念
折成一只纸船放进湘江
让它漂回大凉山
在长沙我种花
种向日葵 种索玛花
种一切能让我想起故乡的花
生活像一块地 我浇水施肥
偶尔也加点眼泪
它就会发芽
长成一片小小的凉山
让我回去吧
让我赤脚踩在苦荞茬上
让悬崖上的风
把我吹成一杆猎猎的经幡
我要在每一块石头里
认出祖先的面容
在每一片雪花的结晶中
看见永恒的故乡
“咿……哩
阿嫫妮惹尼哦嘿……哩”
这旋律是根无形的银线
穿过城市的水泥森林
把我的心
缝回大凉山的胸膛
再也不会让乡愁变成眼泪
——2024年5月17日 夜于长沙毛泽东文学院
布谷啼鸣,我又想你了
布谷鸟的啼鸣在彝族文化中常被赋予思念母亲的情感寓意,布谷鸟的叫声被视为对离世母亲的思念符号,常被形容为“穿透夏日的喧嚣,直击心房”的呼唤,其清脆悠长的特质让人联想到母亲温柔的絮语。清晨与黄昏的啼鸣更被解读为“对家的思念与挂牵”,仿佛在唤醒游子归乡。布谷啼鸣,穿透晨雾的呢喃里,藏着彝族游子血脉深处的乡愁密码。——题记
大凉山的索玛花漫过山脊时,
布谷鸟的啼鸣便穿透了晨雾。
那声音不是风的形状,
是岁月窖藏的酒,
盛满母亲揉碎的月光,
盛着苦荞地未眠的蝉鸣,
盛着羊毛披毡上的阳光粒。
在长沙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
每一声啼鸣都像毕摩诵经的尾音,
在血管里蜿蜒成河,
漫过肋骨筑起的堤坝。
在毛泽东文学院的青砖白瓦间,
每一声啼鸣都像母亲未织完的瓦拉,
缠绕着脖颈,勒出细密的疼。
我想起她掌心的纹路,
那是被阳光晒出,
孜莫格尼裂纹的羊皮鼓,
每一次抚摸都能震落时光的尘埃。
此刻,长沙的云飘成百褶裙的褶皱,
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
你未唱尽的《妈妈的幺儿》的尾音,
在毕摩泛黄的经卷间沙沙作响。
夜风灌进衣襟时,
思念便疯长成刺破胸膛的荒草。
月光冷得像淬过火的银针,
将记忆的羊皮鼓扎出千疮百孔。
我想把这份思念酿成荞麦酒,
可酒还未入口,
喉头已尝到乳汁里盐的咸,
那是母亲用岁月熬出的疼。
你听啊——
那声音落在毛泽东文学院的青砖上,
便长出火把节永不熄灭的火焰;
那声音坠入湘江的波心,
就化作盐巴腌透的月光,
在游子喉头结出苦涩的霜。
它从大凉山的羊皮鼓面滚落,
沾着孜莫格尼的裂纹,
在每一道皱纹里种下刺破胸膛的荒草。
当夜风灌进我的衣襟,
思念便疯长成一座移动的山峦,
而布谷鸟是唯一敢啄食我心脏的雀鸟。
啊!布谷鸟
你啼破的不仅是黎明,
还有我胸腔里那座沉默的山。
每声啼鸣都是坠落的星辰,
在羊皮鼓面上敲出母亲的名字,
一遍又一遍直到群山回应,
直到我的泪成为,
索玛花上最晶莹的露珠。
布谷鸟——
你是彝人血脉里的祭司,
每次啼叫,都在羊皮鼓上
烙下思念的印记。
让群山变作毕摩的经书,
让星光结成索玛花的耳环。
我要把脊背弯成索桥,
站成渡口的风,
待索玛花落满归途时,
再次走向母亲张开的双臂,
让她的泪,
融进我血液里的盐语,
让她的笑,
开成索玛花绽放在心间。
布谷鸟的啼鸣仍在继续,
一声声叩问着灵魂的归处。
我知道,终有一天,
我会化作山风,
在孜孜普乌的星空下,
再次牵起那双手。
此刻,请让这思念继续发酵,
这思念是永不熄灭的火把,
在彝语的星空下燃烧,
烧灼着血脉里的彝语,
直到每个音节都长出索玛花的根须,
直到每个梦里都有母亲的絮语,
直到每个清晨都是她温暖的目光,
照亮前行的路。直到我的泪,
成为大凉山永不干涸的露珠。
——2024年5月20日 长沙毛泽东文学院
注:
《勒俄特依》:彝族创世史诗。
阿嫫妮惹:彝语,妈妈的女儿。
乃保么阿薇:人名,凉山彝族女歌手。
阿达:彝语,父亲。
毕摩:彝语,祭司。
瓦拉:彝语,披风或者披衫。
孜莫格尼:彝语,吉祥如意。
《妈妈的幺儿》:彝族民歌。
孜孜普乌:是彝族传统信仰中的祖先居住地与亡灵归宿圣地,在彝族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是千万彝族人心中的精神家园。
阿克鸠射简介
阿克鸠射(学名阿克日布),男,彝族,1979年12月生于四川昭觉,中国当代彝族作家、摄影家。1999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昭觉县政协党组成员、提案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凉山州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创作长篇小说《雾中情缘》、报告文学《悬崖村》、长诗集《阿克鸠射作品选》等14部作品,被译为27种语言文字在全球发行。作品获第五届、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奖、第十届四川文学特别奖、第十五届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人民政府文艺精品奖、“2019中国好书”、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等,20余幅摄影作品入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等国家级省级大型主题展览12次,部分手稿被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收藏珍藏。荣获“四川省委宣传系统先进个人”“四川省文学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作家”“凉山州先进个人”等12项省州级表彰,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