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权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1 10:58:57
在自然书写的情境中,打捞尘世的呼吸与心跳
——简评李少君诗集《西山如隐》
■王敦权
在当代诗坛,著名诗人李少君以其独特的自然书写与精神探寻独树一帜,而《西山如隐》更是其创作风格与思想深度的典型呈现。这部诗集选诗113首,除《闯海歌》这首长诗外,其它均为短诗,可以说,这是他“自然主义”与“日常哲思”创作风格的延续,他以凝练的语言,捕捉细微的自然意象与生活瞬间,以少胜多,在精简中保持着自然的呼吸感,不仅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而且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在自然书写情境中尘世的呼吸与心跳。这些诗歌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诗人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对宁静、本真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构建超脱尘世的精神空间
诗集《西山如隐》中的诗歌,自然意象是核心元素,它们不再是简单的风景描摹,而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外化。“寒冬如期而至/风霜沾染衣裳/清冷的疏影勾勒山之肃静轮廓”(《西山如隐》),寒冬、风霜、疏影、轮廓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肃静的氛围,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暗示着诗人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到的孤独与冷峻。“祠堂柏森深藏的鹧鸪呼唤出暮晚/金水溪桥边,星星们和三两闲人现身草地/桂花香浮现出散逸的清氛气质/映衬着城中万家灯火世俗气息”“我站在不远处的高台上,看着他们/又仿佛自己正寂寥地置身其中/我和他们平分着夜色和孤独感/我和他们共享着月光与安谧”(《秋夜》)。祠堂、鹧鸪、暮晚、桥边、星星、闲人、草地、桂花香、万家灯火等等诸多意象相互交织,相互映衬,相互作用,瞬间就让人触摸到了尘世的呼吸与心跳。“我和他们平分着夜色和孤独感/我和他们共享着月光与安谧”,诗人并非超乎其外,而是置身其中,与他们平分着夜色和孤独感,与他们共享着月光与安谧。但仔细思量,诗人置身尘世,却又不愿沉溺于尘世,企图构建超脱尘世的精神空间——“我和他们平分着夜色和孤独感”“我和他们共享着月光与安谧”。显然,这是精神层面的追求与享受,是诗人灵魂深处的渴望,展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和内心的平静。
从意象的选择来看,李少君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自然意象常常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着坚韧、高洁的品质;“大雁”常常与思乡、羁旅之情相关联。李少君在《西山如隐》中运用的自然意象,同样传承了这种文化传统。西山在诗中不仅是一座自然的山峰,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诗人对隐逸、超脱的向往。它与古典诗词中的“南山”“青山”等意象有着相似的文化底蕴,代表着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本真的精神追求。而西山作为贯穿诗集的关键意象,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空间。在诗中,它是“北京冬天里最清静无为的隐修士”(《西山如隐》),代表着宁静、淡泊与坚守。诗人向往西山,意味着他对世俗纷扰的摒弃,对内心宁静的追寻。这些自然意象的运用,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其宁静与力量,也会引发对现代社会中精神归宿的思考。
诗人通过对自然意象的巧妙组合与精心布置,构建起一个独特的精神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自然不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与诗人的主观情感、精神追求紧密相连。读者在欣赏这些自然意象时,也不禁会反思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状态,思考自己的心灵归处。这种对精神空间的构建,使得《西山如隐》不仅仅是一部诗集,更是一部关于现代人精神困境与救赎的启示录。
古典意蕴与现代精神的交织
《西山如隐》巧妙融合了古典意蕴与现代精神,这是李少君在诗歌艺术上的一大特色。从语言和意境上,能看到古典诗词的影子,那种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悟,以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都传承了古典诗词的神韵。
诗集《西山如隐》中,“饮茶读诗”“静候友人”等场景,与古典诗词中描绘的文人生活有着相似之处,展现出一种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而“清冷的疏影勾勒山之肃静轮廓”(《西山如隐》)一句,无论是用词还是意境的营造,都能让人联想到宋代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具有浓郁的古典韵味。在节奏和韵律上,虽然不像古典诗词那样严循格律,但却通过口语、自然的停顿和字词的重复,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但同时,诗集《西山如隐》中又充满了现代精神。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安于现状、不追逐“存在感”的态度,是对现代社会中过度竞争、功利心态的一种反抗。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欲望驱使,追求名利、地位和他人的认可,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而李少君在诗中写道:“但我啊,从来就安于现状/也从不担心被世间忽略存在感” (《西山如隐》),“我自己呢,就坐在屋顶的亭子间/在清风和芒果香中喝茶、吟诗/抬头,看看四周青山/低头,看一连串落花和果子坠地/寂静无声”(《假如,假如……》)。这种对内心宁静的坚守,对世俗价值观的超脱,体现了一种现代的精神追求。诗歌《自道》,其实就是诗人内心的独白:“在荒芜的大地上/我只能以山水为诗/在遥远的岛屿上/我会唱浪涛之歌//白云无垠,流水无尽,情怀无边/我会像一只海鸥一样踏波逐浪,一飞而过/……海上啊,到处是我的身影和形象//最终,我只想拥有一份海天辽阔之心”。这首诗明显受到了道家思想和传统闲适诗的影响,表达出一种超脱、豁达且亲近自然的人生态度。
诗人将古典的隐逸思想与现代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精神独立和内心宁静的生活和情感方式。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接,而是在对古典文化和现代社会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新和发展。它既让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使其贴近当代人的生活与情感,为当下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于平凡日常中回归本真
诗集中的大多数作品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哲思,这也是《西山如隐》的魅力所在。“我亦如此,每日里宅在家中/饮茶读诗,也没别的消遣/看三两小雀在窗外枯枝上跳跃/但我啊,从来就安于现状/也从不担心被世间忽略存在感” (《西山如隐》),诗人描绘的这种简单、平凡的生活场景,却透露出一种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欲望驱使,忙碌奔波,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外在的认可,却忽略了生活中最本真的美好。而诗人安于饮茶读诗、观雀鸟跳跃的日常生活,是对生活本真的回归。他明白真正的满足并非来自外界的认可与物质的丰足,而是源自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对生活的哲思,能引导读者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寻找内心真正的需求。
诗中的“西山”不仅是自然的象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观念的象征。成为西山,意味着像西山一样,保持清静无为、坚守自我的品质。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和挑战时,不随波逐流,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这才是正确的态度。这种哲学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中迷失方向、内心焦虑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追求过多的物质和虚荣,而在于珍惜当下,享受简单的快乐,回归生活的本质。
李少君在诗中还表达了一种对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端坐一方,静候每一位前来探访的友人,让他们感到冒着风寒专程赶来是值得的” (《西山如隐》),这里的“静候友人”体现了一种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交流的渴望。当下,人们虽然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中,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往往变得冷漠和疏离。诗人通过这种对友情的描绘,呼吁人们重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回归到真诚、温暖的人际关系中。还有《抒怀》《父亲的身影未出现》《四合院》《江边小店》《风筝》《在梅家坞》《一对夫妻》《三角梅小院》等等短诗,诗人往往通过小场景、小事件、小感触,来表现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真实,随性,温情,感人,直击人心。《和父亲的遗忘症做斗争》一诗,表面上看写的是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但深入思考,这种与父亲特殊的情感交流,让人泪目。“回忆,是父亲生命延续下去的通道/遗忘,则是愈来愈可怕的一个塌陷黑洞//所以,我要乘高铁不断地回家/一次又一次地提醒父亲的记忆功能/和他加速的遗忘症作斗争”“父亲每隔十来分钟。就会把同样的话重复一遍/我每回答一次,就会更有信心/父亲的记忆之河还未干涸,还在绵延不绝……”。这是一首聚焦亲情与衰老的诗歌,通过细腻的日常场景描写,展现了诗人与患病父亲之间复杂而深沉的亲情关系;通过诗人与患遗忘症父亲的互动,展现了亲情中“对抗失去”的韧性——疾病可以模糊记忆、改变相处模式,但无法磨灭深层的情感联结。这种人际关系既包含着对过往的眷恋,也包含着对当下的珍惜,最终指向“爱能超越遗忘”的深刻主题。
简洁直白的语言蕴含张力
《西山如隐》诗歌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却又富有张力,这为诗歌增色不少。诗人摒弃了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句式,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诗中的语言直白易懂,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受和意图。“寒冬如期而至,风霜沾染衣裳” (《西山如隐》),简单的10个字,就将寒冬的到来以及其带来的寒冷之感生动地描绘出来,让读者能够迅速地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情境中。但这种简洁并非平淡无奇,而是蕴含着强大的张力。诗人通过巧妙的用词和意象的组合,诗歌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清冷的疏影勾勒山之肃静轮廓”,“清冷”“疏影”“肃静”等词语,从视觉和感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展现出西山在寒冬中的冷峻与庄严。这种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读者在阅读时,既能轻松地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又能在深入品味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思想,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诗歌语言的节奏上,李少君通过自然的断句和词语的重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这种韵律感既不像古典诗词那样严格规整,又不同于散文的缺乏节奏,而是在自由行文中蕴含着一种内在的秩序。它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但一夜风寒,大雪就会覆盖山川大地/最终,是雪白占领了世界/最终,是空无和美赢得了胜利”(《河西走廊的雪》),“直到,夜色降临、寒意渐起/直到,人声渐稀、潮声渐小/直到,一轮明月像平时一样升起/一样大,一样圆/一样光明四射/照亮着这亘古如斯的安静的人间”(《并不是所有的海……》),“尚湖是一片睡在飘拂垂柳之下的绿水/古琴径传云外,数只白鹭悠悠远去/当然,湖水的鲜绿,鱼儿的活泛/还有赖于运河上小船的殷勤穿梭/以及湖边草丛里野鸭子的喧哗折腾”(《常熟记》),等等,这种自然的节奏,仿佛是诗人在与读者娓娓道来自己所见所闻,描叙自己的生活,亲切而又自然。
李少君诗歌的语言表达最突出的特色无疑是自然质朴、生活化与哲思的融合。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口语化的日常表达。他善用贴近生活的口语、白描手法,避免华丽辞藻,如《神降临的小站》中“三五间小木屋/泼溅出一两点灯火/我小如一只蚂蚁/今夜滞留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中央的一个无名小站/独自承受凛冽孤独但内心安宁”,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勾勒场景,却充满画面感。二是“轻”的诗意质感。语言轻盈、舒缓,不追求强烈的情感冲击,而是通过细微的日常意象传递淡淡的温情与禅意,像《寂静》中“寂静的,还有院子里那个空空的青花瓷瓶/等待着一枝梅或者一朵桃花的插入……//寂静的,还有孩子敲打门窗的声音/--寂静,是被敲打出来的”,于平淡中见韵味。三是生活细节的哲理性提炼。将普通生活场景与对生命、自然的思考结合,语言看似随意,却暗含深意。例如《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应该向大地发射一只只燕子的令箭/应该向天空吹奏起高亢嘹亮的笛音//这样,才会突破封锁,浮现明媚的春光/让一缕缕的云彩,铺展到整个世界”,以简单动作带出对自然与日常生活的感悟,实现“以小见大”的表达效果。他的这种语言风格让其诗歌兼具亲和力与深度,既贴近生活本真,又能引发读者对日常之美的回味与思考。
总而言之,《西山如隐》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的诗集。李少君通过自然意象的营造、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以及对生活的哲思,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宁静而深邃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找到一片心灵的栖息地,引导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生活与本真的关系。
作者简介:王敦权,永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1989年始,文学作品及文艺评论发表于各类报刊,并入选多种选本。著有诗集《潇湘红杉》(合著)、《岁月之韵》,散文集《岁月之河》和文艺评论集《触碰与回响》等。
责编:黄柳英
一审:黄柳英
二审:严万达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