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九月一日,为了父亲的遗愿

贺永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1 14:44:22

文|贺永强

九月的第一缕艳阳泼洒大地,校门口的晨光中涌动着青春的脚步与欢笑的河流。

又是一年开学季,我伫立窗前,目送那些奔向未来的身影,心底暖流暗涌——这个夏天,我亲历了一朵濒临萎谢的花骨朵,在爱的浇灌下悄然绽放。这奇迹,连接着父亲临终的殷殷嘱托,照亮了一个贫困女孩险些坍塌的美好前程。

记忆的潮水漫溯而上,将我带回生命中最沉重也最明亮的交汇处。

《新闻联播》采访贺悟政。

遗言如灯,风雪夜行

父亲贺悟政老人弥留之际,枯瘦的手紧攥着我,字字千钧:“要永远感恩宁乡农信系统。要关心家乡困难户,特别是贫困学生上学的问题。”这,是他留在人世间最后的遗言,亦是唯一的心愿,如他亲手点燃的一盏不灭长明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父亲的一生,正是这诗句的生动写照。担任农村信用社主任二十八载,他行走于阡陌之间,在贺石桥、煤炭坝的柜台前后,一手将职责化为发展“三农”、推动脱贫的力量,一手将微薄薪水化作贫寒学子的笔墨纸砚与学费。我深知,父亲的这“两手”都无比坚定。工作与生活,爱农信事业与爱父老乡亲,他用双肩担起无声的誓言。当年受他帮扶的许多人和家庭,如扎根贺石桥贫瘠田畻的草,顽强地开了花,结了果。乡亲们至今仍在传颂他的美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湖南日报》《长沙晚报》头版头条,都曾让他的爱心名满天下。当然,他绝非为名利,只是深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群人。

如今父亲走了,那句遗言却在我血脉中奔流不息,日夜叩问:我该如何接续这未竟的深情重托,让大爱薪火相传?

答卷的起笔,常在机缘处

今年夏日一个偶然的午后,老家隔壁大成桥乡青林村陈金海的一声轻微叹息,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网上发问:“好人能不能当?好人有没有人帮?”——这位曾经的农村信用站会计,十八载深耕乡土,助农致富,帮乡亲治病求学,放贷分毫不差,无一笔坏账,更三次在深夜暴雨洪流中勇救四条生命,获评“宁乡农信先进个人”。

《湖南日报》报道。

然而,当信用社、信用站随改制消散,他的人生骤然失重:创业路上,鞭炮厂亏损百万,鞋店倒闭,送外卖的摩托驮着沉疴(癫痫与高血压)与绝望(兄弟一人已逝,一人癌症晚期)。今年最痛处,是女儿考入重点高中宁乡十三中,却拿不出一分钱学费。“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开学在即,他四处借钱遭拒,女儿红艳的花骨朵眼看就要枯萎于贫寒的冻土。

生活的重压下,这位曾经的爱心硬汉,也不禁开始怀疑人生。

解困一隅,洞见苍茫

八月十六日,热浪袭人。我推开家徒四壁的陈家门扉,酸枣糕的酸涩气息裹挟着生活的困顿扑面而来。当我把高一所需的七千元学费生活费递上,女孩眼中黯然的光倏然复燃,那是对知识渴求的光芒。

我深知这微薄的支持还远远不够。于是,我奔走联络慈善机构“积善之家”,为这好学的女孩争取到了高二、高三乃至未来大学费用的全额资助承诺,这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又牵线爱心人士罗建华先生,他开动直播收购陈金海夫妇的手工酸枣糕,并承诺永久持续销售,为陈家开辟了稳定的生计来源。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一个在悬崖边摇摇欲坠的家庭,被合力拽回,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烛火虽暖,岂能独照?

《长沙晚报》报道。

道别陈家时,朴实的陈金海低语:“我本来怕给大家添麻烦,也好面子,不曾想到会有人帮忙,现在看来还是好人多……”这质朴的话语,却如针扎心。我暗自思忖:宁乡广袤乡野间,还有多少沉默的“陈金海”?那些当年撑起三农金融脊梁的老信用社、信用站员工们,是否正经历着类似的困境?他们老病交加,生活困顿,他们的子女是否也正攥着录取通知书独自垂泪?

父亲的遗言骤然在耳畔轰鸣:感恩农信、关爱三农——这份爱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该仅温暖一户檐下,更应如星火燎原,尽可能照亮所有需要的人!

星火燎原,举一反三

于是,“饮水思源,助学农信,扶困励优,共护春花”——十六字宗旨从我心底奔涌而出。“悟政农信春花助学奖学计划”应运而生。我准备采用低调务实、高效及时的方式,点对点地为周边有需要的人送去爱心,帮助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因而需要简化程序,不会成立基金,为了不过多影响到他人,也不发起募捐,只是尽己所能地提供和呈现善心。

父亲的名字第一次如此庄重地嵌入飘扬的旗帜:既为农信后人雪中送炭,亦为家乡煤炭坝的寒门学子点亮前行的灯;既要托住坠落的翅膀(助学金覆盖学费、生活费),更要为翱翔的雏鹰加冕(奖励学业品德优异者)。与爱人商议后,我们决定从并不丰厚的家底中抽出十万元,作为点燃这簇薪火的引信。

未曾料想,星火竟成燎原之势!

春花灿烂。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我将计划书征求意见稿点对点发给微信好友,短短数日,手机提示音如春潮迭起——企业家尹建荣董事长全力声援,农商行曾婷女士万元相助,邹正兴、谢卫平兄弟两万襄举,黄沃若先生偕夫人温情相挺,汤建宇兄妹三人热情盛赞……捐款总额竟迅速攀升!数字背后,是无数颗滚烫的心在跳动,“知音”们纷纷表达了肯定与鼓励。

请允许我在此默念这些闪光的名字:蒋建湘、蔡栋、李平、夏树人、邓丽娟、陈建波、肖欣、贺明兰、张胜桥、邓意、陈华明、贺湘峰、杨兰英、汤卫宇、章先进、曹利平、吴湘杰、刘九如、欧旭峰、汉唐明月、文大志、申芙蓉、贺俊军、何新民、向亚、邱先进、贺志红……

“众人拾柴火焰高”,尽管我恪守初心,将善款一一璧还(因计划启动资金已足),但那排山倒海的信任,已铸成最坚实的基石:人间大爱,自有万钧之力!尤其令我欣慰的是,儿子、悟政老人的孙子吉翔同学,第一时间响应,发来五百字感言表示全力支持,并决心从他在香港大学的生活费中节省开支来捐助这项计划。这让我欣喜地看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父亲的爱心与人间温暖,在血脉与共情中,正悄然传承,熠熠生辉。

春花初绽,薪火长明

今天,当陈金海老会计的女儿开心地踏进宁乡十三中的美丽校园,学校的贺书记、李校长和班主任易老师亲自迎接了她;当直播间里陈家的四百斤酸枣糕被爱心秒空,当女儿的助学资金稳稳落定——我仿佛看见父亲在九月的阳光下绽放笑脸。这何止是一个计划的落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两代人、三代人乃至无数代人珍惜感恩、砥砺奋进的接力,是农信精神与大爱情怀在时代沃土上的拔节生长!

宁乡十三中,这所省级示范性高中,承载着光荣与梦想。当年,父亲所在的信用社与十三中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也正得益于信用社的助学贷款,父母将我们姐弟三人相继送到这里学习,最终都考入大学,改变了命运,得以回报社会。父亲辞世后,七十三岁的母亲怀抱感恩,在又一年的九月一日,倾尽毕生积蓄二十五万八千元,在十三中设立“春秀奖学金”,我大学的恩师周其凤院士、刘克利书记欣然亲任顾问。犹记成立仪式上,母亲动情地说,这份助学行动,首先源于贺悟政同志的一份心愿。

此刻,我不禁遥想:刚刚成为我高中学妹的陈金海之女,她跨入高中生活的第一天,那份满心的喜悦与信心,不正是“悟政农信春花”计划呵护绽放的第一朵春花吗?多么美好!父亲的愿望正逐步落实,他钟爱的农信事业,他关爱的农民兄弟,他融入血脉的道义情怀,正由他的亲友圈与后来者们积极履践。作为儿子,父亲的临终遗愿,时刻鞭策着我:尽己所能,关爱需要的人,“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用人间大爱的力量守护每一朵即将和正在开放的春花,向世界宣告:野百合,也拥有绚烂的春天!

开学的人潮渐远,我盯着他们,充满了祝福。我知道,我的征途方兴未艾。父亲的遗愿不再是一句悬于虚空的誓言,它已化作无数双手的温暖传递,化作泮池畔朗朗的书声。“悟政农信春花计划”的故事,才刚刚写下序章——它召唤着、激励着每一颗怀揣良善的心:以感恩为壤,以行动为犁,我们终将在贫瘠处开垦出充满蓬勃希望的无垠原野。让每一粒被风雨刮散的种子,都有机会触摸春天的诗与远方,绽放最绚丽的春花,结出最壮实的秋果!

(写于2025年9月1日晨)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