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造像、青少年健康与表达权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31 16:58:29

文丨李跃龙

近日,一位女士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为由,向有关部门建议树立在公共空间的鲁迅塑像不要再出现手持香烟的形象。本是寻常意见,却在舆论场引发围剿:有人说她矫情,有人说她“碰瓷”鲁迅,更有人上升到破坏文化传统的高度。细究之下,真正“大逆不道”的并非这位女士,而是舆论的过度反应。

她举报的不是鲁迅本人,而是城市管理部门。按照《信访条例》,任何公民都有权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内容、形式、摆放位置提出建议。她的措辞并不极端,只是温和地建议采用不吸烟形象更正面,是最普通的公民表达。她既未否定鲁迅的历史地位,也未要求拆除旧像,仅仅是表达审美与健康层面的担忧。如果将这种建议视为“冒犯”,那么所有公共艺术都将失去改进空间,城市空间将沦为不良文化的竞技场。

鲁迅先生的确嗜烟,55岁时死于肺气肿。吸烟对于身体的伤害,可见一斑,这是事实。鲁迅之为鲁迅,主要在于其文学作品和思想的穿透力。我们宣传鲁迅,香烟元素肯定不是一种好的表达。把烟视为刻画鲁迅灵魂的道具,是把伟人的丰富人生简化为一种片面的符号。

当英雄塑像进入广场、校园、图书馆、风景名胜等公共空间,它已不仅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而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媒介。若香烟成为固定符号,等于把个人嗜好升格为公共美德,这才是对鲁迅的误读。

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喜爱抽烟,但他们的塑像需体现“健康、昂扬”的国家形象,烟草显然与此冲突,所以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像、深圳莲花山邓小平像均未出现烟斗或香烟,群众并无异议,说明“去烟”并不损害人物辨识度。领袖像可“无烟”,思想家像为何必须“有烟”?双重标准下,是偏见把鲁迅定格在烟灰缸里。

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吸烟人口超3亿,19.9%的吸烟者首次吸烟年龄≤13岁。镜像神经元理论告诉我们,青少年对偶像动作具有强烈模仿冲动。塑像中“单手夹烟、眉头紧锁”的造型极易被解读为“酷”与“深刻”。在鲁迅纪念园现场,有不少青少年游客在与吸烟的“鲁迅”合影打卡,手上也夹着香烟。令人忧虑的是,附近的不少商家在兜售打火机和卷烟。国家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支出医药费逾3000亿元,任何能降低青少年尝试吸烟概率的微小干预,都是性价比极高的公共卫生投入。这位女性市民向市政相关部门反映这种造像“不宜”,相较于男性,当然还有她的性别和母爱因素,这是一个非常友善的建议。她何罪之有?其导致舆论界一边倒的讨伐,是我们社会的哪一块出了问题呢?

艺术自由与公共伦理,它的边界在哪里,是一个值得大家都来思考的问题。艺术自由不是无限制自由,当你的作品进入公共财政供养的空间,就必须接受公共价值审查。吸烟虽然只是个人的一种生活习惯,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它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已非常清楚。我们已立法禁止香烟厂商做广告,不准在公共场所吸烟,商家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卷烟。现代社会的公共伦理也并非僵化的道德洁癖,而是对最脆弱群体(未成年人)的优先保护。当鲁迅的某种生活习惯与新的文明时代要求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取舍是显而易见的,它并不复杂,也无需争论。英国伦敦的丘吉尔像曾长期叼雪茄,几年前因为有中学生模仿吸烟拍照而改为“无烟版”;巴黎的爱迪生像也移除了烟斗,均未引发谁提出文化毁灭方面的指控。可见“去烟”与“保留神韵”并不矛盾。

鲁迅在《这也是生活》中写道:“凡有损害于中国人的健康者,皆应改正。”1934年,他的好友内山完造劝他戒烟,鲁迅回信:“若能少吸,于己于人,两俱有益。”可见他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鲁迅生前的多幅照片,他拿烟的少之又少,可见鲁迅本人并不愿以吸烟形象示人。若鲁迅在世,面对一座以他之名、向青少年传递“吸烟=深邃”的塑像,最可能的动作就是他会亲手掐灭那支烟。

那么,媒体与大众,到底是谁在制造“鲁迅”应不应该拿烟上的“对立”?是流量的逻辑。平台算法偏爱“极端言论—反极端言论—再极端”的螺旋,温和意见被边缘化。如果把“是否该在公共塑像中展示烟草”兑换成“是否尊重鲁迅”,从而把技术问题升格为立场问题,故意制造站队,对一个普通女士的围攻成为安全的“泄压阀”,则是一种霸凌。

让“鲁迅”放下烟,让他真正活着。我们仰视的鲁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者,不是“手黄牙黑”的烟民标本。城市空间需要的鲁迅:可以是执笔的青年鲁迅,可以是俯首写作的灯下鲁迅,可以是与青年交流讨论的导师鲁迅,唯独不需要烟草商“代言”的鲁迅。放下那支烟,鲁迅形象不会缩水,反而会从“被消费的符号”回归“可对话的灵魂”。

一支烟在指尖不过几克,在公共舆论场却压得人喘不过气。它压住了青少年健康的可能性,压住了城市管理者听取意见的谦卑,也压住了我们对鲁迅真实精神的接近。让“鲁迅”放下那支烟,不是让他受“第二遍罪”,而是让活着的人免于“第一遍罪”。继续把坏习惯误认为个性,把沉默误以为深刻的论调可以休矣!

真正尊重鲁迅,不是把他固定在烟灰里,而是让他的批判精神继续燃烧,烧向一切戕害民族健康的旧习,烧向一切压制公民表达的傲慢,也烧向我们自己心中那点不肯熄灭的暴戾气。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