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湘江丨长沙最大社区图书馆,开在这里→

  文旅湘江   2025-08-31 11:26:32

推开玻璃门,走进新落成的圆周邻里空间・长沙图书馆周家湾分馆(以下简称“圆周邻里空间”),空气里弥漫着纸张的气息。几位小学生正趴在木质桌上写作业,一个年轻人戴着耳机备考,角落里的老年人翻阅着报纸。图书馆里空调运转的声音和翻书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像一座小小城市的心跳。

这是长沙目前最大的社区图书馆,馆内上下两层面积约1400平方米。它的落成,不仅让居民在家门口拥有了“书香融入日常”的生活空间,更成为连接教育、文化、运动的社区枢纽。

这座图书馆从2021年开始筹备,到2025年夏天正式开馆,耗费四年时间。有人形容它的诞生“像怀了个哪吒”,漫长、艰难,却最终破土而出。对很多周家湾的居民来说,它不仅是一座图书馆,更是一种生活秩序的重建——一种“书香融入日常”的共同想象。

被期待的图书馆

“什么时候能建好啊?”在过去几年里,这是居民问周家湾社区干部最多的问题。

周家湾社区是新成立的,2024年才正式挂牌,干部们笑称那段时间是“游击办公”,哪有空房就在哪里工作。可即便如此,工作人员最惦记的仍然是图书馆。有人常常在会议或交谈中反复提起:“什么时候能建好啊?”

场地、资金、政策,哪一项都不轻松。周家湾社区书记谢卓回忆,“筹备那几年的感觉就是走到哪儿都碰壁,但老百姓盼得太厉害了,如果没建好,我们就没尽到责任。”

2025年6月28日,图书馆正式开馆,恰逢暑假第一天。孩子们涌进馆里,争先恐后挑选书籍。谢卓形容那一幕:“看到他们贪婪阅读时,觉得自己做对了一件事。”

阅读的日常

开馆不到两个月,图书馆的使用情况超出预期。工作日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半,总能见到人。主要是孩子,但成年人需求也在迅速增长。

“使用图书馆的成年人多集中在30到50岁,既有陪伴孩子的宝妈,也有正在备考的青年人。”管理员向记者介绍,“成人书籍的需求呼声高。”有居民在调查问卷上写:“希望增加心理学和管理类图书。”

活动也办得热闹:手工课、亲子共读、情绪管理训练等,每周至少两三次。有家长带孩子来上“暑假修心课”,也有小女孩热衷在二楼缝纫机旁做发饰。图书馆不只是书架和座位,它像一个多功能“客厅”,承载着休闲、学习、社交的多重角色。

8月28日,圆周邻里空间又一次“热闹”了起来。结合开学第一课,周家湾社区联合圆周邻里空间・长沙图书馆周家湾分馆(周家湾社区图书馆)举办了“跃健康,阅快乐”全民活动暨社区网格日。活动特别邀请麓山国际洋湖实验学校校长肖伟,以“校长伯伯”的亲切身份担任“网格体验官”。

清晨,二十五名孩子在校长的带领下从馆门口出发,沿着社区步道奔跑,红色的小队旗在晨风里摇晃。

跑步结束,他干脆就在图书馆为学生开起了“开学第一课”——提醒大家既要动起来,也要静下来,把运动和阅读都变成日常。

楼上的展厅则更为凝重。《烽火长沙 丰碑永峙》专题展在这里开展,展板前,几个孩子安静地抬头读文字,老人们则低声补充着自己的记忆。

图书馆外的小广场同样人声鼎沸。二十来个摊位排开,文具、培训班、便民小吃……孩子在摊位前试着挑书包,家长在一旁听培训老师介绍课程。有人说这是“开学能量站”,也是社区给新学期的第一份礼物。

那一天,图书馆不像传统印象里的“安静书房”,更像一座被点亮的公共客厅。跑步、展览、读书会、集市同时上演,谢卓感慨:“它就像一个玩具,可以解锁出无数种玩法。”

一个“卷”社区的文化密码

为什么周家湾的人如此渴望阅读?答案藏在社区构成里。

这里是洋湖最贵的片区之一,楼盘有中海阅麓山、卓越洋湖城翠、深业鹭栖府、华润凯旋门,均价一度超过一万五。很多家庭为教育买房,背后是浓烈的中产焦虑。

“我们小区没有麻将馆。”居民陈聪笑着说。对他和邻居们而言,把有限的空间留给书房、钢琴房,几乎成了一种默契。社区工作人员打趣道:“这里的人卷在各个方面,尤其是卷教育。”不少家庭甚至把客厅改造成家庭书房,书柜排满,沙发让位,成了孩子学习的主场。

教育资源是另一块关键拼图。与圆周邻里空间仅一墙之隔的麓山国际洋湖实验学校有5000多名师生,是片区规模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看着校长肖伟站在校门口挥手致意,久而久之,把“阅读”和“教育”视为家庭生活的主线。肖伟甚至计划把学校的阅读课搬到图书馆上——“校长伯伯喊你来阅读”,成了家长和孩子们期待的活动。

“图书馆就应该像村口的大柳树。”谢卓说,“大家在树下乘凉、聊天、看书,是邻里关系的核心。”这一比喻在居民间广为流传,成了他们对圆周邻里空间的情感定义。

书香之外的生存术

没有财政拨款的图书馆,如何持续?这是运营方和社区都在思考的问题。

“先活下去,再火下去。”这是大家的共识。为了维持日常运转,圆周邻里空间引入第三方专业团队运营,不收租金,只要求保证服务和活动的频率。一楼的一隅,被改造成了小小的咖啡馆,成为补充收入的来源之一。谢卓说:“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我们提要求,他们来运营。”

咖啡馆和活动空间是补充收入,但更多时候是志愿者和社区热心居民的支撑:党员值班、孩子做志愿者、居民自办展。有人把书法作品搬进展厅,有人把孩子的作文贴上墙。图书馆成了一个不断被注入活力的公共空间。

“圆周这个名字,是属于周家湾的浪漫。‘周’就是‘圆’,它既是社区的名字,也象征着圆满和周全。”一位居民写下这句话,作为图书馆命名“圆周”的解释,它凝聚了两三百名居民的智慧,像一个共享的誓言:让书香成为社区的空气。

未来,社区希望和学校更紧密联动,让孩子们的阅读课走出教室;也想和洋湖国家湿地公园打通,设计“走读洋湖”的线路;还计划发起“最美家庭书房”评选,让书香蔓延到每一户人家。

这些设想或许还在路上,但居民们已经给了最直接的答案。每天清晨,总有孩子抱着书包走进分馆,下班时间,总有大人顺手还书。有人说:“这座图书馆让我们觉得买在洋湖是值得的。”

责编:徐凯琦

一审:谭思敏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文旅湘江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