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十一载 师者扬帆启新程——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基地深耕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纪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9 21:48:4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颜珍平 李捷

8月的株洲,暑气未消,却挡不住一群教育者求知的热忱与成长的喜悦。2025年8月19日,株洲延年广场酒店内掌声阵阵,2025年湖南省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结业典礼在此举行。

当来自43所职业院校的50名参训学员接过结业证书,当郴州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李秀慧老师作为学员代表动情讲述“从数字化小白到一键生成数字人视频、应用于实际教学”的蜕变,当学员代表向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基地赠送锦旗表达谢意。这一幕,不仅是2025年培训圆满收官的见证,更是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基地深耕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11载的缩影。

11年,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萌芽期到AI浪潮席卷教育的新时代;11年,从最初聚焦基础信息技术工具应用到如今深耕AIGC、数字人、课程思政融合的前沿探索;11年,累计培训数千名教师,覆盖全省数百所职业院校。在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所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基地以“数字素养提升”为核心引擎,以“师者先行”为使命担当,在职业教育数字化改革的赛道上,走出了一条“精准赋能、实效转化、辐射带动”的特色之路,成为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孵化器”与“加油站”。

缘起:应势而动,扛起职业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铁道担当”

回溯到2014年,当时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部先后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 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务。然而,通过调研发现,湖南省部分职业院校存在教师数字化意识淡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欠缺、数字化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职业教育若要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技能人才,首先得让教师具备驾驭数字技术的能力。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始终将服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自身的使命。基于此,学校主动承担起责任,组建跨部门培训团队,申报湖南省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并于2015年7月正式启动首个培训项目。

“最初的培训,我们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教师需求差异大,有的老师连基础办公软件都不熟练,有的则希望学习更复杂的课件制作;二是缺乏成熟的培训体系,当时通用培训课程体系不贴合职业院校的教学实际。”时任铁道通信与信号学院院长、项目总策划师刘志成教授回忆道。为破解难题,团队用3个月时间调研全省30余所职业院校,与近200名教师座谈,最终确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核心、以转化为目标”的培训理念,这一理念贯穿了此后11年的培训历程。

筑基:构建“三位一体”培训体系,筑牢数字赋能的“坚实底座”

“培训不是走过场,要让教师真正学到东西、用到教学中,必须有一套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作支撑。”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项目首席专家刘志成教授的这句话,是基地11年培训工作的“定盘星”。11年来,基地逐步构建起“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教学模式”三位一体的培训架构,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培训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1.从“单一技能”到“综合素养”,打造阶梯式成长路径的课程体系

翻开湖南铁道基地11年的培训学员手册,一条清晰的教师培养路径跃然纸上:从“数字意识唤醒”到“数字技能掌握”,再到“数字应用创新”,最终实现“数字素养迁移”,形成了“基础层—提升层—创新层”的阶梯式课程体系。针对数字化基础薄弱的教师,课程聚焦“实用性”,开设《教学课件的美化与编辑》《有效课堂教学工具应用》等培训主题;当教师掌握基础技能后,课程转向“深度应用”,引入《混合式教学设计》《片段教学组织与实施》等内容,2015年基地率先将“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纳入核心课程,手把手教培训学员进行拍摄、剪辑、后期制作,形成一个个微课作品;2020年疫情期间,紧急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使用》《在线开课程建设》等专项课程,帮助教师快速适应线上教学模式;随着AIGC技术的发展,基地将课程升级为“前沿融合”导向,开设《AIGC背景下教学设计的优化》《数字人视频的设计与制作》《AI智能体的搭建与应用》等模块。

11年来,湖南铁道基地的培训内容始终紧跟国家政策导向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每一次课程迭代都源于对职业教育痛点的精准把握,每一个模块设计都瞄准教师教学能力的“短板”,真正实现了“按需施教、精准滴灌”。此外,基地还注重课程的“个性化”,每年培训前发放调查问卷,根据学员的学科背景和数字技能水平,分课程类别分层级进行培训授课,并提供“菜单式”选修内容,让教师既能“补短板”,也能“强优势”。

汇聚“首席专家+名师骨干+双管家”跨界师资,组建全方位护航团队

培训质量的核心是师资,11年来湖南铁道基地始终坚持“内外兼修”,组建了一支由“首席专家+校内外名师+双管家”构成的多元化跨界师资团队,为培训提供“专业指导+实践示范+贴心服务”。

首席专家把握理论高度与前沿方向,校内外名师传递实践经验与技术动态,经验丰富、专业功底扎实、有热心服务意识的资深教师担任项目负责人和班主任,不仅全程参与培训,从生活问题、课程答疑到实践指导,手把手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用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学员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践行“理论+实践+转化”,实现从“学”到“用”的教学模式闭环

“培训不能只停留在听讲座,要让教师动起来,更要让成果用起来。”项目首席专家刘志成教授的这句话,一直指引培训教学模式变革的方向,11年来基地创新采用“理论讲授+实践操作+案例研讨+成果展示+跟踪转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练—用—评—改”的闭环教学模式。

专家授课避免“满堂灌”,采用“案例导入+问题驱动”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场景,让学员听得懂、能理解;在实践环节,基地提前为学员下发各类软件资源及案例,用“分组协作+手把手指导”的方式,根据训前调研及差异化原则,将学员以4-6人为一组,实施精准的传帮带机制,训中每人完成1个数字人视频、1个优化的教学设计V2.0、1个片段教学课件V2.0,安排主讲和辅导老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问题,让学员学得会、能动手;筛选往年培训学员的优秀案例,通过案例展示+研讨剖析方式,让学员悟得透、能借鉴;结业前组织学员以片段教学形式,现场分享展示数字化教学作品,专家评委从“教学目标契合度”“技术应用合理性”“学生参与度预估”等维度进行点评打分,优秀作品将被收录到基地的“培训资源库”,供后续学员参考借鉴。

结业并非终点,而是转变的开端。11年来,基地构建了“长效跟踪机制”:在培训后的3个月,项目负责人与班主任借助微信群、电话回访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成果的应用情况,并收集他们遇到的问题;同时搭建了“湖南铁道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免费开放共享资源,以供培训教师进行长期的心得交流。

赋能:从“小白”到“能手”,见证教师数字素养的“蝶变之路”

11年耕耘,最动人的成果是教师的成长。从“害怕数字技术”到“主动拥抱技术”,从“只会简单操作”到“能创新应用”,从“个人提升”到“带动团队”,湖南铁道基地见证了数千名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蝶变”,而这些“蝶变”的故事,正是基地“数字素养力量”的最佳证明。

2025年的培训学员李秀慧老师通过学习,不仅能一键生成生动形象的教学图片、动态原理动画,还能制作1:1复刻的数字人视频用于英语情景教学,“以前准备一节情景课要花3天,现在用数字人工具,1小时就能搞定,还能反复修改。”,这种“技术赋能创新”的案例,在创新层课程中已成常态。

来自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吴瑶老师,于2023年参加培训回校后,带领教研组开发了在线精品课程,成功立项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并荣获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涟源工贸职专的颜明生老师,在2022年参加培训后,带领团队参加2023年的教学能力比赛,同样获得省级二等奖。她表示:“在比赛过程中遇到问题,我经常在深夜通过微信私聊颜老师,她总能及时给予回复;在微信群里和其他学员交流,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好方法。这种后续支持让我们敢于运用所学,也懂得如何运用。”

辐射:星火燎原,引领中职教育数字化生态的“升级之路”

11年,湖南铁道基地的培训成果早已超越单个教师、单个学校的范畴,形成了点上突破、线上延伸、面上覆盖的辐射效应,为湖南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11年来,基地累计培训学员1300余人,覆盖全省14个市州的100余所职业院校,从省会长沙的重点中职学校,到湘西、张家界等偏远地区的农村中职学校,都有基地参训教师的身影。湖南铁道基地的培训经验得到了省教育厅的高度认可,基地学员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5%以上,多次收到学员赠送的锦旗和感谢信。2023年在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和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共同发起的征集活动中,本项目荣获“首批职业院校优质社会培训项目”。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笃行启新程。11年的积累,为湖南铁道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的征程,基地将继续以“数字素养提升”为核心,以“师者先行”为使命,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更多优秀教师,让更多课堂因数字技术而焕发活力,让更多学生因优质教育而实现梦想,这是湖南铁道基地的承诺,也是其不变的追求。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