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21:03:02
李焱婕
近日,西南大学北碚校区选定“校生活”平台作为校园唯一外卖综合服务商,校外平台的外卖需先送至“校生活”的集中取餐点,再由该平台二次配送至校园智能柜或货架,最终由学生自行取餐。校方称这是为了整治外卖车乱穿、餐品错拿丢失等乱象。可看似好心的举措,很快演变成让学生不满的“独供”风波。
学生的不满,集中在实际体验“滑坡”上:外卖可选项大幅缩减,二次配送让平均送餐时间明显增加,同款餐品价格上涨——便利没了,成本反而高了。招标过程的不透明,更是火上浇油。运营“校生活”的公司,今年3月刚在烟台因违规被罚5.6万元。即便校方无私心,也难免让人质疑招标公正性。
这场风波的核心已超出“平台好不好用”的范畴。校园治理的核心本应围绕学生需求展开,但无论是平台遴选的招标过程,还是指定单一平台的管理措施,都体现出学校“重管理便利、轻学生体验”的思路。举措与治理本质相悖,正是此次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其实,校园外卖并非只有“要么独供,要么混乱”两种可能。校方不妨引入多家合规平台促竞争;邀请学生代表参与决策,倾听他们的诉求。或是借鉴一些高校引入的“电子围栏”技术,无须禁止校外骑手入校,但只能在指定区域行驶,从而兼顾了秩序与便利。
据悉,引发风波后,校方已允许“共同配送”,并表态会顾及学生利益,也算是积极反思。但更关键的是,要将这份反思转化为长效习惯:高校治理从不是“单行道”,少些“我觉得”的想当然,多些“学生需要怎样”的实地调研,才能让每一项举措都落在点子上。
责编:孙乾丰
一审:孙乾丰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易博文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