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丰叶:别让“自然瑰宝”沦为“垃圾黑洞”

丰叶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8 10:41:59

最近,一些热心的网红志愿者“湘仔宝宝”“小符哥哥”,凭借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问题的敏锐洞察,接连曝光了多地溶洞存在垃圾堆积的严重问题。视频中的场景令人痛心:晶莹剔透的钟乳石下,堆积着数层楼高的垃圾,五颜六色的塑料袋、破旧的衣物、腐烂的生活垃圾混杂在一起,原本清澈的地下河被垃圾浸泡,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这些画面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了公众对溶洞生态环境的广泛关注和深深忧虑。

在各地溶洞内,洞内垃圾堆积如山,最高处达七八层楼高,部分钟乳石因长期受到垃圾污染而变色,失去了原本的光泽。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溶洞距离村庄仅1公里,地下河与村民的生活用水息息相关,垃圾的渗滤液极有可能污染地下水,威胁村民的饮水安全。

溶洞,作为大自然历经亿万年雕琢而成的瑰宝,属于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地质价值和生态功能。它们不仅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变迁的重要窗口,还在维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溶洞内独特的石笋、钟乳石等景观,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成了宝贵的自然旅游资源。然而,如今这些美丽的溶洞却在垃圾的侵蚀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

垃圾长期堆积在溶洞内,首先对溶洞景观造成了直接的破坏。那些原本纯净洁白、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和石笋,被垃圾中的污垢和化学物质侵蚀,变得斑驳不堪,失去了原有的观赏价值。其次,垃圾中的有害物质会随着雨水的冲刷渗入地下河,污染地下水系统。溶洞的地下水系通常与周边的河流、湖泊相连通,一旦地下水受到污染,将会对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用水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垃圾堆积还会改变溶洞内的生态环境,破坏生物的栖息地,导致一些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溶洞沦为了垃圾场呢?从曝光的情况来看,一方面,部分地区的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缺乏完善的垃圾收集和转运体系。村民们没有合适的垃圾处理场所,久而久之,便将溶洞当作了天然的“垃圾桶”。另一方面,部分居民的环保意识淡薄,对溶洞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监管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溶洞大多位于偏远山区,地形复杂,监管难度较大,一些非法倾倒垃圾的行为未能及时被发现和制止,从而导致垃圾堆积问题日益严重。

面对如此严峻的溶洞垃圾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网红志愿者的曝光来推动解决,更需要政府环保部门、社会各界和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

环保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溶洞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一方面,加大对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城乡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确保垃圾能够得到妥善处理。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要建立起长效的垃圾处理机制,杜绝垃圾随意倾倒的现象。另一方面,加强对溶洞区域的日常巡查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垃圾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将溶洞保护纳入地方生态环境保护考核体系,明确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职责,确保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此外,还应加大对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举办科普讲座、利用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溶洞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随意倾倒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从而引导公众自觉养成爱护环境、文明生活的习惯。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环保监督中来,发现非法倾倒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及时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对于已经遭受垃圾污染的溶洞,应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清理和修复方案。组织专业的环保团队和地质专家,对溶洞内的垃圾进行清理,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受污染的地下水和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在清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溶洞的地质结构和生态特点,避免因清理工作对溶洞造成二次破坏。

保护溶洞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应携手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守护这些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别让“自然的瑰宝”沦为“垃圾的黑洞”,让美丽的溶洞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绽放光彩,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纯净的自然空间。

责编:莫成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