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8 08:38:52
文丨江月卫
六月六日,是侗家人世代相传的佳节。每逢此日,寨子里的人们纷纷将三亲六戚邀约拢来,聚在一起喝些小酒,唱起悠悠侗歌。这般习俗如何起源,寨中老人亦讲不分明。但尝新物、晒家谱、赶坳场这些固定活动,如同溪流渗入石缝般浸润到了祖辈的骨骼,又流进我们的血脉之中。于我老家,最盛大的便是晒家谱。
寨里人讲,六月六晒家谱,缘起于《西游记》里唐僧晒经的故事。另一说:宋真宗赵恒曾得天赐一卷书,珍重秘藏。为避霉蛀之患,每年六月初六,必将此宝捧出曝晒。此后读书人纷纷仿效,是日亦摊开书卷画轴,任阳光亲吻抚摸。于是民间亦将家谱请出,恭敬承托于日光之下。老话道:“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炎阳似火,阳气鼎盛,此日晾晒,便可驱除晦暗虫蛀,护佑一族老小平顺安宁。
忆起儿时,每逢此日,父亲必先点燃三炷檀香,袅袅轻烟如溪水般在堂屋中流淌。而后净手,那皂香便如一种无形印记,渗入他掌心的纹路里。待他小心翼翼捧出那套线装老谱,金黄绸缎包裹着,像一捧沉睡的旧日光阴。父亲神情凝重,眼神专注,仿佛捧着的不是纸册,而是整个家族飘荡的灵魂。我年幼好奇,忍不住伸手去摸那微黄的纸页,父亲轻轻拂开我的手,那动作里含着不可触碰的庄严。他躬身如作揖,将家谱一本一本虔诚铺展在院中青石板上。几十本家谱摊晒于骄阳之下,父亲便静坐一旁守候。蝉声嘶鸣,光阴寸寸移动,直至日影西斜,他才一本本收拢,待纸页凉透,方郑重放回樟木谱箱,再仔细撒入几粒樟脑丸——那清冽气味,仿佛为泛黄的往事又添一层护持。
父亲去后,这套老谱便传到我手中。年复一年,每逢六月六,我亦学着父亲模样,净手焚香,从箱中请出那些厚重的册页。阳光澄澈,照得纸页上墨痕愈发清晰,字字句句,皆是血脉来路。摊开它们,如同展开一条归乡的密径——不仅为祛除南国潮气,更是一种无声的展示与传承,凝聚宗亲,感念先人,叫子孙后辈辨识自己姓氏的源头与分量。
一册家谱,便是一部微缩的家族信史。它明辨源流,正定长幼序列,区分亲疏远近。重温其间家规祖训,仿佛先祖目光穿透纸背,仍在叮咛我们持守为人的规矩与体面。晒谱之日,亦是晒一族之精神,聚四海之亲情。年轻人翻阅这些纸页,可窥见家族迁徙流转的足迹,祖先筚路蓝缕的事迹,血脉的纽带便在无声阅读中悄然系紧。所谓“我是谁?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这古老叩问,在泛黄纸页的纹路里,寻得一份温厚确凿的回响。
晒谱之仪,还是一场与逝者无声的对谈。家谱文字素朴,并无跌宕情节,亦鲜有煽情故事。然而,当我指尖滑过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心弦却被无形拨动,荡气回肠之际,热泪竟悄然而至——这牵动记忆的独特感受,唯有亲历者方能体会。
今年恰逢闰六月,天赐双倍的曝晒时节。阳光慷慨,蝉鸣如织,正是请出家谱与日光晤对的好辰光。您不妨也将那尘封的谱箱打开,把沉睡的册页轻轻摊晒在庭院之中。日光之下,便是今人与古者在时间长河两岸,交换着彼此知晓的深长凝视。
责编:龙文泱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