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蜗牛”爬出孤独的壳,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9 17:43:30

文/刘琼琼(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芙蓉区作协理事)

视频/曹盈盈

在岳阳市德馨助残服务中心(德馨蜗牛山庄)的菜园中,39岁的一级智力残疾人王沛正在为青菜施肥,他的手指因长期劳作略显粗糙,但让“慢工出细活”的标语与他的节奏形成微妙共鸣。这个曾被医生预言“难以独立生活”的唐氏综合征患者,如今是岳阳市德馨助残服务中心院长助理,正用双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湖南省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陈丽湘表示,“每个生命都有绽放的权利,哪怕过程慢一点,只要方向是对的,就值得期待。”王沛是湖南28.7万智力残疾人缩影,在政府、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蜗牛”正爬出孤独的壳,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与残酷命运的勇敢博弈

1986年的寒冬,王沛的啼哭声打破了岳阳某个普通家庭的宁静。当医生用冰冷的器械确认“唐氏综合征伴先天性心脏病”时,他母亲的手在诊断书上洇开一片汗渍,他外公当场昏厥。这个被预言“活不过5岁”的孩子,让全家从此踏上与命运的抗争之路。

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他母亲用最原始的智慧与死神博弈——自制简易呼吸器,在王沛窒息时进行人工复苏;将中药熬成糖浆,哄着孩子喝下……

但真正的挑战在求学阶段才刚刚开始。1995年,9岁的王沛攥着书包走进小学。课堂上,他因无法集中注意力被老师摇头叹息,当班主任委婉建议“送去特殊学校”时,他爷爷表示,“我的孙子只是慢一点而已,请多给他一点包容和理解!”

“他小时候连哭声都微弱,像只受伤的小动物。”他爷爷回忆起那段日子,眼眶泛红。入学后,王沛握笔的姿势歪歪扭扭,却把课本翻得卷边;课间,他默默观察同学的游戏,并悄悄模仿。这场“混龄教育”持续了九年。王沛的课本里永远夹着母亲手写的拼音注释,算术本上布满反复擦拭的痕迹;他的书包里总装着两块饼干,那是老师悄悄塞的“勇气勋章”。

2004年初中毕业后,王沛的成长陷入停滞。由于智力障碍,他无法继续升学,只能长期待在家中。孤独像潮水般涌来,他常常坐在窗前,看着街上行人匆匆。“他需要朋友,需要融入社会。”他外公的心声,也是无数智力残疾家庭的共同期盼。

从“被照顾”到“被需要”

转机出现在2017年,岳阳市德馨助残服务中心成立,这是全国首家由媒体扶持创建的残疾人寄托养与辅助性就业培训服务机构。负责人陈丽湘回忆往昔,“智力残疾人需要终身陪护,但关在家里只会让他们更孤独。我们要建一个‘家’,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在社会爱心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德馨蜗牛山庄成为智力残疾人的“温暖港湾”。

王沛是首批入住的成员之一。在这里,他接受了生活技能训练,学会了整理内务、简单烹饪;在手工课上,他学会用手工品点缀美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结识了许多“蜗牛伙伴”,彼此扶持着向前爬行。

“我们称这里为‘蜗牛山庄’,因为这些孩子像蜗牛一样,背着重重的壳,却依然执着地触摸阳光。”陈丽湘表示,在此,智力残疾人接受的不仅是技能培训,更是一场“社会角色重塑”——他们学习种菜时颤抖的指尖,一起做游戏时紧攥双手,参与手工编织时发亮的眼睛,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残障不是生命的句点,而是另一种生存智慧的起点。

而岳阳市德馨助残服务中心与湖南贝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合作堪称典范,该中心就业培训基地落地在湖南贝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当王沛第一次拿到工资时,对辅导员说,“原来我的双手,也能赚钱。”

在重复中构建生命秩序

2023年10月14日,王沛正式成为湖南贝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临时合同工,有活就来做。这份工作对他而言,是经济独立的起点,更是生命意义的重构。

王沛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在2名就业辅导员的陪同下,他走进湖南贝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无菌车间,成为一名医用垫单折叠打包员。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极大的耐心与专注:戴手套、取垫单、对折、封装,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出错。

“他第一天上班时,手一直在抖,但眼睛亮得像星星。”就业辅导员沈老师说。为了适应工作节奏,王沛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反复练习动作,不断提升速度,让合格率达到99%。“他折叠的垫单,边角永远对齐,像用尺子量过一样。”车间主任的称赞,让王沛害羞地低下头,嘴角却抑制不住上扬。

湖南贝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不仅提供了就业岗位,更在细节处传递温暖:专车接送、无障碍设施、工友们的耐心指导……“这些‘蜗牛’比我们想象中更坚韧,他们值得被平等对待。”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王沛的“工作日记”里,记录着他的点点滴滴——3月5日,今天学会了用封口机;4月2日,动手操作时,全程手没抖;5月1日,和一个新同事交了朋友;6月1日,同事们送了我一个可爱的蛋糕……

这些碎片化的文字,拼凑出一个智障青年对“生活和工作”的诗意诠释。

王沛的就业,是德馨助残服务中心“授人以渔”理念的生动实践。陈丽湘动情地说,“就业不仅是经济独立,更是尊严的重建。我们要让社会看到,智力残疾人也能创造价值。”

从“慈善救助”到“权利保障”的范式转移

而王沛的故事背后,是湖南正在推动的残障服务范式革命。2022年《湖南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4年将安置1.5万名残疾人就业,智力残疾人被纳入重点群体。这份文件不仅是一纸政策,更是社会对残障权利的重新认知。

岳阳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企业社会责任”模式,对吸纳残障员工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补贴。然而,挑战依然如影随形,全省28.7万智力残疾人中,仅有不到5%能实现稳定就业。

陈丽湘时常揉着太阳穴叹息,“最困难的不是教他们技能,而是改变社会的偏见。很多企业宁愿交残保金,也不招智力残疾人,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些‘蜗牛’背后的潜力——他们不知道,当给予机会时,智力残疾人能爆发出怎样的生命力。”

当“慢”成为一种生存哲学

在德馨蜗牛山庄的墙上,挂着王沛的一幅画——蓝天白云下,一群蜗牛背着彩色的壳,缓缓爬向太阳。画旁写着他的座右铭:“我们走得慢,但可以看到更多的花。”

这种“慢哲学”,正在重塑社会对残障的认知。王沛的就业,正是这种机会的具象化——他在重复的工作中找到了节奏感与掌控感,这是许多健全人都在追求的“心流”状态。当他在流水线上折叠垫单时,那些精准的折痕,何尝不是对生命尊严的郑重签名?

2024年春节,王沛主动申请加班。当被问及原因时,他表示,“工作让我觉得自己是颗螺丝钉,虽然小,但机器少了我就不转。”这句话,击中了残障服务的核心命题:如何让残障者从“被照顾的对象”转变为“社会价值的创造者”?答案或许就藏在王沛每天在岳阳市德馨助残服务中心包艾包、种菜、协助管理等日常工作中,藏在那些被社会忽视的角落里,正在悄然生长的尊严之花。

王沛的故事,是个体命运的转折,更是一场静默的社会变革。当德馨中心的“蜗牛”们走进无菌车间,他们不仅在折叠医用垫单,更在折叠一个更包容的社会图景;不仅在组装医疗器械,更在组装一个没有偏见的未来。正如陈丽湘所说,“真正的文明,不是对弱者的怜悯,而是为每个人提供绽放的可能。”

在湖南这片土地上,28.7万智力残疾人正以他们的“慢”,丈量着社会进步的尺度。而每一步前行,都值得被看见;每一次做手工活的沙沙声,都是对生命尊严的最美吟唱。

责编:刘琼

一审:刘琼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