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思政效能与治理路径——基于县级党媒优势的实践探索

邓信开 周燕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7 17:04:07

邓信开

【摘要】

媒体深度融合对基层舆论阵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党媒在县域的“神经末梢”,其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基层治理效能。本文主要以永兴县融媒体中心为例,立足县级党媒属性,从政治公信力、基层贴近性、资源整合力三大核心优势切入,分析其在思政工作中面临的传播断层、内容悬浮、机制僵化等现实梗阻,提出“价值引领——场景嵌入——闭环治理”的实践路径,通过构建“小而精”传播矩阵、挖掘“在地化”内容IP、打造“轻量化”互动机制,实现思政工作与媒介治理的深度融合,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县域样本。

【关键词】

县级融媒体;党媒优势;思想政治工作;媒介治理;基层实践

【正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强调基层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县域主流舆论阵地,其“党媒属性”决定了它既是“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载体,更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基层治理的核心平台。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凝聚共识、化解矛盾、引导行为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县级融媒体中心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结合,能够让思政工作突破“单向灌输”模式,转化为“浸润式治理”实践,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新的方法论与实践路径。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面临人口流动加速、利益诉求多元、矛盾触点增多等挑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难以实现“柔性治理”,而县级融媒体中心恰好能以党媒优势为纽带,将思政工作的“软实力”转化为治理“硬效能”,形成“春风化雨”的治理效果。

一、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党媒优势与治理价值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党媒属性,这种属性在基层治理中转化为独特优势,为思想政治工作与媒介治理的结合提供了天然土壤,从理论视角看,这些优势是政治传播规律与基层社会特性的必然结合。

(一)政治公信力:思政引领的权威基底

作为党委政府直接领导的舆论阵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信息发布具有“天然权威性”。在县域范围内,群众对本土党媒的信任度显著高于商业平台和自媒体,这种信任源于长期形成的“官方背书”认知,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降维传播”的基础——当党的理论、方针以群众信任的渠道传递时,更容易转化为基层共识。如永兴县融媒体中心打造的《理耀银都》栏目,通过“故事化表达+沉浸式走访+生活化解读”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本质是借助“权威传播”实现意识形态的“日常化渗透”。该栏目邀请多元群体担任“微宣讲员”,结合实例拆解理论并融入戏剧、歌曲等艺术形式,让群众在“解码”过程中主动接纳理论内涵,正是党媒公信力对思政引领的支撑体现。

(二)基层贴近性:治理场景的在地连接

县级融媒体中心扎根县域,对本地风土人情、社情民意的感知具有“毛细血管级”的精度。相较于上级媒体,其采编人员更熟悉乡镇村落的“熟人社会”逻辑,能精准捕捉不同群体(如留守老人、返乡青年)的信息需求差异。这种贴近性使其能将思政内容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方言土语”,将治理议题嵌入婚丧嫁娶、邻里纠纷等具体生活场景,避免“大水漫灌”式宣传的空洞化。如永兴县融媒体中心推出《才聚永兴》专题,以青年人才自述展现返乡创业、乡村振兴奋斗故事,实质是在“熟人社会”中构建“奋斗者认同”的仪式场景;借“村BA”等热点挖掘背后人文故事,通过群众对本土事件的情感联结,将“家乡认同”转化为对基层治理的参与热情,体现了贴近性对治理场景嵌入的价值。

(三)资源整合力:协同治理的效能转化

依托党委政府支持,县级融媒体中心可联动县域内政务、文化、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媒体+网格”“媒体+部门”的协同治理网络,成为衔接各方、推动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枢纽。这种整合力不仅提升治理效率,更能将思政工作从“宣传层面”延伸至“实践层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价值认同。如永兴县融媒体中心搭建跨部门协作平台,与供水、供电、交通等部门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实现政务服务信息的集中传递;同时,以媒体为纽带链接供需资源,创新“融媒体+助农”模式,联合农村合作社等开展“直播带货融媒公益助农”活动,疫情期间通过10场直播实现销售额580余万元,切实解决农户销售难题。这些实践既是整合政务与社会资源的治理行为,也是通过服务强化认同的思政过程,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群众直观感受到“党媒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而增强价值认同。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思政工作与治理融合的瓶颈

尽管具备上述独特优势,但在媒体融合实践中,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思政效能与治理功能常因多重因素制约而难以充分释放,形成“优势闲置”与“需求错位”的矛盾,背离了思政工作与媒介治理融合的核心逻辑。

(一)传播断层:技术赋能不足导致的“覆盖盲区”

部分县级融媒体仍存在“重硬件轻运营”的倾向,虽搭建“两微一端”平台,但传播方式未能适配基层群众的信息接收习惯。例如,针对农村老年群体,短视频平台使用门槛过高;针对年轻群体,传统时政报道的表达方式缺乏吸引力。这种“技术悬浮”导致思政内容在最需要覆盖的群体中出现“传播空转”,更难以通过精准传播引导治理共识。

(二)内容悬浮:在地化表达欠缺引发的“共鸣缺失”

内容生产存在“上下一般粗”的问题,对上级政策的解读多停留在“原文转发”,未能结合本地案例进行具象化转化。例如,宣传“乡村振兴”时,若仅复述政策条文而不讲述本村致富带头人的故事,便无法激发群众的代入感;开展“家风建设”教育时,若脱离本地宗族文化、民俗传统,思政内容就会沦为“外来说教”,削弱党的理论在基层的说服力,进而丧失治理引导的根基。

(三)机制僵化:行政化惯性带来的“闭环断裂”

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存在“重宣传轻服务”的惯性思维,将工作重心放在“完成报道任务”上,而非主动介入治理过程。例如,面对群众在平台反映的矛盾纠纷,往往以“转交相关部门”为由终结流程,缺乏对处理结果的跟踪反馈,导致“民意表达——问题解决——价值认同”的治理闭环断裂,思政工作沦为“事后宣传”而非“过程参与”。

三、以党媒优势破解治理梗阻的“县域方案”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核心任务,是将党媒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小切口”创新实现“大治理”效果,避免陷入“大而全”的形式主义。

(一)构建“小而精”的传播矩阵:以精准覆盖强化思政穿透力

基于县域人口结构和信息习惯,打造分层传播体系:对农村老年群体,保留广播“大喇叭”、村级公示栏等传统渠道,播报方言版政策解读和本地新闻;对中青年群体,聚焦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制作3分钟以内的“政策微剧场”,用本土演员演绎医保报销、养老认证等民生场景,将思政元素融入生活细节;针对少儿群体,通过搭建沉浸式参与平台引导其主动体验、实践传承。如永兴县融媒体中心制作的医保微短剧《老张的后悔事》,以本土演员在本地场景演绎真人真事,生动普及居民医保缴费的重要性;组建“银都小主播宣讲团”,由小主播们在准备红色故事、录制宣讲内容的过程中亲身体悟革命精神,再传递给更多同龄人,实现“参与式认同”,这些都是构建精准传播矩阵的生动体现。

(二)挖掘“在地化”的内容IP:以本土叙事提升治理认同感

深耕县域文化资源,将思政主题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本土符号。一方面,梳理本地红色故事、乡贤事迹,让群众在“听身边人讲身边事”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的鲜活案例,以纪录片、Vlog等形式呈现,让群众产生情感共鸣。如永兴县融媒体中心组织当地市民演绎原创廉洁公益广告,将抽象的廉洁理念转化为群众熟悉的生活场景,增强对廉洁思政主题的认同感;同时围绕“乡贤回乡建设家乡”主题开设《乡贤话发展》《情暖家乡 共赢未来》《一线故事》等专栏,通过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真实故事,让群众体会到个人发展与地方治理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提升对治理的认同。

(三)打造“轻量化”的互动机制:以闭环服务激活治理参与感

依托本地APP搭建“民意速办”平台,建立“1小时响应、24小时反馈”机制:群众可上传文字、图片反映问题,融媒体中心分类标注后,直接推送至对应乡镇或部门,同步显示处理进度;对复杂问题,启动“媒体+网格”联动,记者与网格员共同实地走访,形成调查报道推动解决,并全程公开处理过程。如永兴县融媒体中心开辟《安全永兴》专栏,形成曝光——整改——反馈的督媒结合闭环管理模式,问题隐患整改完成率98.9%,这些实践通过互动机制为群众提供服务,有效激活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四、从“舆论引导”到“协同共治”的价值延伸

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上述实践,其媒介治理效应呈现三个递进层次,这一过程本质是思政工作从“价值传播”到“行为转化”的深化

1.基础层是凝聚共识。通过精准传播和本土叙事,使党的理论和政策转化为群众的“日常话语”,减少治理中的思想阻力。如永兴县融媒体中心打造《理耀银都》栏目,以立体传播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实质是通过“话语重构”让理论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凝聚了社会共识。

2.中间层是化解矛盾。依托互动机制快速响应民生诉求,将媒体平台转化为“基层信访室”,降低社会治理成本。例如,永兴县融媒体中心在手机端APP开设投诉爆料平台,组建走访小分队深入村组化解矛盾,通过“问题解决”强化群众对“党媒为民”的认知,使思政工作从“说”到“做”。

3.高级层是参与赋能。通过引导群众参与政策讨论、治理监督,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形成“党委领导、媒体协调、群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如永兴县融媒体中心制作反诈MV《不谎不盲》,带动群众主动转发传播、参与反诈宣传,在提升安全意识的同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安全治理的氛围,体现了参与赋能的效应,使思政工作从“外部要求”变为“内在自觉”。

五、结论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思政工作与媒介治理融合的核心,在于以党媒属性为根基,将政治引领转化为治理行为,将治理效果升华为价值认同。永兴县融媒体中心的实践表明,这一过程需把握三个关键:在传播上,以“精准触达”替代“海量覆盖”,依托政治公信力实现思政内容的有效落地;在内容上,以“本土共鸣”替代“宏大叙事”,借助基层贴近性构建群众认同的意义体系;在治理上,以“闭环服务”替代“表面参与”,通过资源整合力推动思政工作从宣传到实践的转化。未来,随着技术应用的深化,县级融媒体中心还需在数据赋能(如通过群众互动数据预判治理风险)、机制创新(如建立媒体参与治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持续探索,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党媒支撑。

(作者单位:永兴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周媛晖

一审:周媛晖

二审:王宇红

三审:唐志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