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2025-08-27 16:52:10
通讯员 王谦 欧名发
每天8点,在长沙泰和医院血管介入科病房里,总能听见温和地询问患者:“今天您感觉如何?”“您有哪里不舒服呀?”“您的手术安排在今天,不用太紧张”……这是血管介入外科首席专家李海平雷打不动的查房日常。
这位身穿白大褂的医者,寸头修剪得利落整齐,乌黑发丝间透着干练气质。他双眸明亮而沉静,唇角微抿时显露出专业严谨,放松时又自然流露出医者特有的温和亲和力——这一幕,在科室里日复一日地上演。
在肿瘤治疗的漫长征途中,介入治疗如同一束穿透阴霾的光芒,为无数患者点亮生命希望。李海平介绍,介入治疗是融合影像诊断与临床治疗的新型学科,以CT、X线等为“眼睛”,通过微创导管技术直达病灶,如同“精准导弹”般兼具微创、精准与高效,已成为与内外科学并列的第三大学科。
自1988年从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至今,李海平从青涩学子成长为湘雅医院介入放射科的技术权威。他深耕腹部疾病介入诊疗领域,累计完成万余例手术,擅长肝癌、血管瘤及盆腔疾患等介入治疗,发表论文20余篇。如今的他,正以影像导航为“刃”,在血管与肿瘤的无声战场中,持续为中晚期患者重构生命质量的底线。
抗癌逆袭:从肝癌末期到带瘤生存的救赎
在全球,原发性肝癌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高位,我国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手术切除机会。终末期肝癌仅3个月的自然生存期临床数据,使中晚期救治成为医学攻坚的重点。
今年1月,72岁的张大爷因10余年慢性乙肝病史,确诊原发性肝细胞癌(BCLCC期、CNLCIIIA期,伴门静脉癌栓VP4级)。其肿瘤不仅体积巨大,更侵犯肝脏重要血管,堵塞门静脉主干,传统手术方案因风险极高而受限。李海平当即制定“肝动脉HAIC(肝动脉灌注化疗)灌注+门静脉癌栓陀螺刀放疗”综合方案。
“干我们这一行的,不仅要技术好,还要体力好,这些都是要一点点练出来的。”在介入手术室,李海平位身着近20斤的铅衣“铠甲”,凭借一枚穿刺针、一根导管、一段导丝构建毫米级治疗通道。3次HAIC治疗将化疗药物以10倍于全位身化疗的局部浓度精准送达肿瘤供血动脉,如同“定向爆破”,同步实施的陀螺刀放疗,则对门静脉癌栓进行亚毫米级聚焦照射,形成覆盖癌栓的“剂量陷阱”。
术后四个月复查显示,张大爷血清AFP从>51000ng/ml降至6965ng/ml,异常凝血酶原从>30000mAU/ml回落至13630mAU/ml,肝内肿块体积显著缩小。如今,张大爷依旧在病房接受后续治疗,但不同于初入院时的绝望,他眼中的阴霾已被新生的曙光驱散,那些曾被预判为”倒计时”的日子,如今正被介入治疗带来的转机重新书写。
腋窝下的奇迹:从溃烂到重生
2023年,湘阴72岁的易伯拖着左腋窝直径10cm的肿瘤再次找到李海平。溃烂的皮肤像火山口般渗血——这颗恶性黑色素瘤已伴随他4年,起初靠免疫+中药治疗,病情得以稳定,但4年后肿瘤突然加速进展,在广州、长沙等多家大医院辗转求医后,当肿瘤破溃出血让他陷入绝境时,他揣着最后希望回到曾让他病情稳定的科室。李海平当即评估病情:左腋窝区恶性黑色素瘤并全位身多发转移,已无外科手术指征,且化疗及免疫治疗均疗效不佳,唯有介入综合治疗可能带来转机。
李海平为易伯实施“介入栓塞+氩氦刀冷冻+免疫治疗”的组合方案。这场无需开刀的“隔山打牛”术里,微导管如游蛇般穿入供血动脉,精准栓塞止血;氩氦刀探头刺入肿瘤,-140℃的超低温将癌细胞“速冻”坏死;免疫治疗则持续追杀残余细胞。
“当时溃烂的皮肤都能看见骨头,现在摸上去平平的。”复诊时,易伯撩起衣袖,腋下曾如菜碗大的肿块已消失,只剩浅粉色的疤痕。如今两年过去,他仍定期从湘阴赶来复查,CT片上再找不到活跃的肿瘤信号。那个曾被预言“时日无多”的老人,悄然改写着恶性肿瘤的生存剧本。
37载从医路:从影像诊断到介入攻坚
1988年,李海平在湘雅医院放射科开启职业生涯。彼时,CT刚在临床普及,MRI尚属稀罕设备,他敏锐地意识到,影像诊断如同西医的“照妖镜”,能让深藏体内的病灶无所遁形。早期从事影像诊断时,他通过螺旋CT,门静脉造影(CTAP)技术,将肝癌微小病灶的检出率提升30%,成为国内早期肝癌精准诊断的典范。
1995年,一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反复呕血的患者让李海平转向介入治疗。在内镜与外科治疗均无效的情况下,他尝试实施TIP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并获成功。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介入医学作为介于内科、外科之间的第三大学科,具备解决传统手段难以攻克难题的独特价值。“转型意味着要同时掌握影像判读、临床诊疗和导管操作,就像要同时精通绘图、建筑和工程监理。”他笑言。
从医37年来,李海平亲身见证了中国介入医学从“进口依赖”到“技术领跑”的跨越:20世纪80年代,介入器材全部依赖进口,一根导管的价格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工资;2000年后国产支架、导管逐步替代进口产品,成本降低60%以上。在国际舞台上,李海平曾通过三维影像重建和血流动力学分析力主“介入桥接手术”方案,使一例肝内巨大占位合并腹膜后转移的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超过5年。
在李海平的诊疗理念中,介入治疗是技术与人文的“双螺旋”。术前沟通时,他会用“血管就像被堵住的水管,介入就是用支架把堵塞处撑开”等通俗比喻帮助患者理解;术后查房时,他注重将人文关怀融入毫米级操作的细节中。从影像诊断的“火眼金睛”到介入治疗的“妙手回春”,他用技术重塑患者的生命轨迹——这或许正是一位介入医生献给医学事业的最高礼赞。
责编:袁小玉
一审:实习编辑:曹诗楠 编辑:袁小玉
二审:梁湘茂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