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服用精神药物,必须关注的8个身体指标

  大众卫生报   2025-08-27 08:19:08

精神药物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然而,“是药三分毒”,长期服用精神药物可能会对身体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定期监测相关身体指标,能够及时察觉异常,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以下就是长期服用精神药物时必须关注的8个身体指标:

1.血糖 部分精神药物,尤其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中的奥氮平、氯氮平,对糖代谢影响显著。这类药物会作用于神经元受体,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研究表明,高达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疗5年后可能发展为糖尿病。所以,长期服用相关精神药物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每3-6个月应检测一次空腹血糖,若血糖出现异常,需遵医嘱增加检测频率。

2.血脂 许多精神药物会引发血脂紊乱,表现为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影响脂肪代谢途径。用药前及用药后每3-6个月需进行一次血脂全套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干预血脂异常。

3.肝肾功能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肾脏则是药物排泄的重要途径,长期服用精神药物很可能损害肝肾功能。比如一些药物的代谢产物会在肝脏和肾脏蓄积,对细胞造成损伤。用药前及用药后每3-6个月应检测肝肾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氮等,以便及时发现药物对肝肾的损伤。

4.心电图 某些精神药物,像三环类抗抑郁药和部分抗精神病药,会干扰心脏电生理,致使QT间期延长等心电图异常,严重时甚至引发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会增加尖端扭转型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用药前、用药初期及剂量调整后都需检测心电图,长期用药者每6-12个月检测一次,尤其是服用易引发QT间期延长药物(如齐拉西酮、氨磺必利、氟哌啶醇、喹硫平)的患者,更要密切关注心电图变化。

5.体重 众多精神药物会导致体重增加,原因涉及影响食欲调节中枢、降低身体代谢率等。体重过度增加不仅影响外观和生活质量,还会引发代谢综合征,增加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病风险。研究显示,服用抗精神病药后,37%-86%的患者在治疗第一年内体重增加>7%。用药期间患者需每周监测一次体重,记录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饮食和运动干预。

6.血常规 部分精神药物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造成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等血常规异常,使得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以氯氮平为例,其粒细胞缺乏症风险约为0.8%,主要发生在治疗的第一年。服用可能影响血常规的精神药物时,用药前及用药后每1-3个月需检测一次血常规,若出现异常,应遵医嘱增加检测频率。

7.催乳素 一些抗精神病药会使催乳素水平升高,在女性中可导致月经紊乱、闭经、溢乳,男性则可能出现乳房发育、性功能障碍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药物影响了下丘脑-垂体轴的调节功能。用药前及用药后每3-6个月应检测一次催乳素水平,若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检测并就医。

8.电解质 长期服用某些精神药物,如锂盐,会打破电解质平衡,引发钠、钾等电解质紊乱,影响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机体正常生理功能。锂盐治疗窗窄,容易过量中毒,当血锂浓度大于1.5mmol/L时,就可能出现中毒症状。使用锂盐等可能影响电解质的药物时,用药前及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电解质,初期可每1-2周检测一次,病情稳定后每1-3个月检测一次。

长期服用精神药物的患者务必重视上述8个身体指标的监测,定期前往医院检查。同时,要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身体状况和用药反应,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患者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加重病情。

郴州市精神病医院 刘莉芊

责编:袁小玉

一审:袁小玉

二审:梁湘茂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