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7 07:41:0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李胜财 张志成 苏赛
初秋的桃江,晨风裹着擂茶的醇厚与稻田的清甜。
8月25日上午,桃江县大汉假日广场美人街1栋2楼的三亩大叔新媒体工作室多功能厅里,参加“公益赋能、电商起航”重点群体新媒体电商技能免费培训的学员们,早已坐得满满当当。
培训现场。
皮肤黝黑的农户手里握起了笔杆,待业青年捧着写满疑问的笔记本,宝妈们一边轻拍怀里的孩子,一边紧盯前方的投影幕布,退役军人挺直的身影里藏着对新技能的期待。
9时许,随着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走上讲台,这场 “实战教学+资源对接”的新媒体电商技能培训,正式拉开了序幕。
认真学习新媒体玩法的学员。
走上讲台的,正是三亩大叔新媒体工作室的创始人徐文龙。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三亩大叔”。
“咱们今天不讲虚的,就教大家怎么用手机拍视频、做直播,把家里的农产品卖出去,把日子过红火!”开场白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三亩大叔”徐文龙和妻子吴梦静,这一对“80后”创业夫妻搭档主导,专注助农直播及新媒体赋能。
聊起“三亩大叔”名字,徐文龙笑称:“这是一个很另类的名字,很多人不理解,说我这一个新媒体工作室,怎么用这么一个土气的名字。”
讲解短视频创作的培训现场。
2013年的春天,自从有了小孩之后,徐文龙整天担心孩子平时吃的蔬菜水果食品不安全。于是他突发奇想,竟然跑到老家桃江县花果山的乡下租了一个房子和土地,亲自挖沟、除草、施肥,种植辣椒、玉米、芋头和其他蔬菜。
“后来我发现,如果不使用机械和农药,一个人最多能种三亩地。当时的农村里面,种地的大爷逐渐已经干不动了,年轻小伙也不愿意回乡种地,能干这种农活的,就只剩下大叔了,所以我,就给自己取了‘三亩大叔’的名号。”徐文龙发现“三亩大叔”没人注册,就把它注册成商标。
镜头表现力练习。
熟悉“三亩大叔”的人都知道,这份“接地气”的背后,是他十几年扎根电商领域的沉淀,更是对家乡桃江深深的牵挂。
时间倒回至2010年,彼时的徐文龙还在外地打拼,一头扎进了传统电商的浪潮,主攻农产品销售。
“那时候,就发现,咱们农村的好东西不少,但没人会‘吆喝’,只能烂在地里或卖个低价。”说起最初的触动,“三亩大叔”的语气里满是惋惜。
2015年,他参与“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尝试用短视频推广农产品。没想到一条记录田间劳作的视频,在与央视六套《美食天下》栏目合作举行的“年味活动”中,不仅收获了海量流量,还帮农户卖出了积压的干货,更让他拿下了全国二等奖。这次经历让他明白:新媒体,就是打开乡村销路的“金钥匙”。
2019年,桃江县商务局向他发出了返乡邀请:“回来吧,家乡需要你这样的人带带乡亲们!”加上此前在湖南卫视的进修经历,让他对新媒体有了更系统的想法。就这样,“三亩大叔”带着一腔热忱回到了桃江,在大汉假日广场建起了新媒体工作室,平时也抽出时间来举行公益培训活动。
“我是农村出来的,知道乡亲们的难。能帮大家少走点弯路,比赚多少钱都开心。”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这些年,“三亩大叔”的培训带出了不少“明星学员”,米儿农场的“米姐”郭美华,就是最典型的一个。
室内静物拍摄实操。
2019年,“米姐”郭美华已经做了多年农业,可农产品销量一直低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成了首批学员。在“三亩大叔”团队的指导下,她开始用短视频记录日常,把农场的原生态展现在大家眼前。没想到,这条“接地气”的路一走通,不仅自家农产品卖得火爆,还带动了同村乡亲一起卖农产品,年销售额直接冲到2000万元。
“光上课不行,得盯着大家落地。”“三亩大叔”的团队里,还有两位“得力干将”—— 桃江新媒体协会理事、“擂茶女神”项艳红和占艳。
直播培训现场教学。
培训前,她们要走村入户招生,摸清每个学员的需求。培训后,她们忙着建学员社群,不定期分享电商干货、政策信息,还会组织线上答疑。遇到学员有难题,她们会跟着“三亩大叔”一起,深入学员的农场、果园手把手指导。
也正因如此,他的培训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商家们也觉得他团队的新媒体服务比同行更扎实。
责编:宋姗姗
一审:雷鸿涛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