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论 | 名校精神不会随着餐具“快递到家”

    2025-08-26 21:46:24

孙乾丰

近日,清华大学食堂餐具在二手交易平台以88元一套公开售卖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一套标注“轻微使用痕迹”的紫荆色饭碗与绿色餐勺的组合,点燃了网络舆论。这一看似寻常的交易背后,蕴含着值得深思的议题:过度崇拜与管理漏洞。

不久前,未名湖的湖水被包装成“纪念品”出售,甚至宣称具有“提升智商”的功效,如今又有清华大学食堂餐具售卖。这些普通的物品一旦被贴上了名校标签,就被赋予了超出其本身价值的意义。卖家在商品描述中刻意强调“清华”的身份,买家购买动机也多是对名校的向往而非实用需求。说白了,这就是名校IP被过度推崇的社会现象。

某种程度上,这些物品成了连接普通人与名校之间的情感纽带,满足了一部分人无法进入名校却渴望亲近名校的心理需求。然而,这种将名校物质化、符号化的消费行为,实际上是对学术精神和教育本质的浅薄化解读。与其收藏一套带有使用痕迹的餐具,不如深入研读一本大师著作或是亲身走进图书馆感受知识积淀。

据调查,清华大学食堂明确规定餐具不得带出食堂,这意味着无论卖家如何强调“来源正规”,其行为本质上已经违反了校规,是对校园公共财物的不当占有。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与高校在日常公共财物管理中的监管漏洞不无关系。高校食堂餐具通常作为消耗品管理,其损耗、流失往往被忽视,直到在网络上曝光才引发关注。这些事件都表明了,高校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财物管理制度,特别是对具有校园文化象征意义的物品,应当有明确的使用规范和监管机制。同时高校应思考如何开放更合理的文化接触途径,让公众通过正规途径感受校园文化魅力。

清华餐具交易风波终会平息,但思考不应止步。任何一所高校的精神内核都不可能被装进湖水或是餐具里快递到家,真正值得珍视和传递的,永远是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

责编:孙乾丰

一审:孙乾丰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易博文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