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6 16:30:57
“我知道茶陵县是中国首个县级红色政权的诞生地!”“谭家述将军投笔从戎、刘转连将军雪山救战友的故事,我能讲得很详细!”在茶陵县云阳小学的红色主题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发言。这生动的一幕,是茶陵县近八年深耕“家门口”红色资源赋能思政课程的缩影。
自2017年起,茶陵县以云阳小学、舲舫中心小学为核心实践校,依托校本课程与省级“县域内红色德育实践研究”课题,耗时八年构建起“资源挖掘—课程开发—教学创新—协同保障”四位一体红色思政体系,让12处革命遗址、400余件革命文物(含31件国家三级文物)及25位开国将军事迹,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红色沃土”,累计覆盖学生超3万人次,走出了一条县域思政课改革的特色之路。
(茶陵县云阳小学把思政课堂延伸到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
虽然茶陵县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但在初期却面临“沉睡”的困境。该县12处革命遗址分散在不同乡镇,300余件革命文献、口述史料散落于档案馆与民间,缺乏统一管理与共享平台;思政教材多聚焦全国性案例,本土红色历史融入不足,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不足,学校“单打独斗”导致育人效果有限。
“必须打破资源碎片化、课程脱节、教学单一、协同薄弱的僵局,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里。”茶陵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茶陵县深挖本土红色资源内核,构建“资源挖掘—精神提炼—课程转化”的本土化路径。从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的红色政权建设史中,提炼“敢为人先、为民服务”理念;从25位开国将军事迹里,筛选谭家述“投笔从戎”、刘转连“雪山救战友”等故事,提炼“忠诚担当、团结互助”品质;将马首红军兵工厂“土法造武器”故事与“创新坚韧”教育结合,把工农兵政府“廉洁办公”史实融入校园廉洁教育。
为让红色教育更鲜活,茶陵县打造“四类课程”体系,创新“一主题三活动”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认知”到“共情”再到“升华”——通过课堂讲授、参观校园“将军谱”文化墙等掌握红色知识;开展“小小红色讲解员”实践、“云小少年说”宣讲等,沉浸式感受革命精神;组织红色遗址清洁、“节约粮食、互助友邻”等践行活动。2024年,学生课堂参与度从2016年的31.5%提升至89.2%,78.3%学生表示,“会主动践行红色精神。”
构建“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四方协同网络——教育局、文旅局、党史研究室联动普查红色资源、培训300余名思政教师、设立专项经费;开发校本课程、建设红色阵地,开展“红色思政进家庭”评选;通过“共读红色书籍、共看红色影片”等“五个一”任务,家长参与率从21.4%升至88.6%;社会层面,人武部、红色景区、将军后代等提供支持,将军后代进校园开展68场故事分享会,覆盖2.5万人次学生。
八年实践,茶陵县红色思政课程结出累累硕果。300余名“红色讲解员”累计服务超1.2万小时,2016-2024年学生获市级以上奖项128项;云阳小学、舲舫中心小学形成“一校一品”特色,获“全国国防教育先进校”等荣誉。
红色思政的深入推进,带动了当地红色文旅发展。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红军村年均接待学生10万人次,万樟园林2024年研学收入达500万元,实现教育、文化、经济“三赢”。如今,茶陵县的“家门口”红色思政模式,已成为新时代县域思政课改革的生动样本,让红色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谭自云 唐礼红)
责编:刘琼
一审:刘琼
二审:甄荣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