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 2025-08-26 17:38:57
“无龄感”,是人最好的心理状态。
有“无龄感”之人总是在不断地积极尝试,饱阅人世,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足够的好奇。
有一位96岁的老人,做了一辈子老师,30年前退休,退休后她在成人教育中心、家中、社区活动场所,到处开班教人打桥牌,还经常出去参加娱乐性比赛。
她看上去60多岁,淡定从容,独自一人旅行,还要转机,去68岁儿子所在的地方过圣诞节。她自己开车,有手机、平板电脑。她还去儿子所在城市的养老院免费教人打桥牌。
她谈到,为什么很多老人迅速退化,其实是因为他们什么都不必自己做。有人把饭送到他们眼前,为他们收拾房间;娱乐节目随时调好;甚至给他们洗澡。不需要动脑、动手,什么都不需要。人不锻炼就会退化,人一旦失去了对自己的生活的掌控便会烦躁、郁闷,于是便会抱怨。
不仅仅是女性应该做“无龄感”之人,男性更应该有这种追求,更应该愿意像孩子一样袒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才会比较容易保持心理健康。

因为有不少男性在遇到压力时,碍于面子,很少会去宣泄和与人交流,上了年纪就更不愿意轻易示弱,甚至拒绝去寻求专业心理辅导。
如果遇上退休之后夫妻不合、与儿女关系紧张或者丧偶,长期硬撑就会憋出病来。如果忘掉年龄,怎么舒服就怎么来,哪有乐子就上哪儿去,肯定不会崩溃。
寻找乐趣是做“无龄感”之人的法宝。如果人没有目标,死亡就可能成为终极目标,那么隐藏在潜意识中的自毁机制就会悄然启动,让身体每况愈下。而有目标,就会有积极的心态,就会努力实现目标,会开动脑筋。比如:
每天有事可做:有事做是让自己退休日子不会太难过的第一要则。即使明明没事,也要想尽方法找出一些事。特别是要每天都安排一些固定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

让日子过得有变化:天天都过一成不变的日子,无论怎么过,久了都会有让人有发疯的感觉。人生如戏,尝试多“演”一些“角色”,并应尽力演好。如果只是同一个“角色”,时间久了,再尽职的演员也会腻的。所以,得设法让生活有所变化。
找点儿精神寄托:每个人都得有点儿寄托,如果没有,就设法找一个。不喜欢了,可以再换一个。寄托有大有小、有远有近,随时都可以依现况增减、调整,总之要自己设定,自己追求。
好好说话,力戒抱怨:有些夫妻退休后变得争吵不断,让本该快乐的退休生活变成了满是抱怨。“少年夫妻老来伴”,无论结婚多久,都得好好说话,力戒抱怨。只有耐心倾听才能相互沟通,只有沟通才能好好相处。
来源:《唤醒内在的力量:老年人自处心理手册》 实习编辑 荣福泉
责编:刘依
一审:刘依
二审:谢峰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