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5 12:51:37
伴随2025年毕业季
的就业热潮
湘潭
正悄然迎来
一场青春迁徙
——这一“伟人故里”用“政策温度+产业厚度”构建独特引力场,已拥抱超1.7万名大学生扎根此处创业就业,朝着长株潭都市圈“青年友好型城市”的目标奋力迈进。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湘潭市青年创业就业服务驿站了解相关信息。
从蓝图绘就的就业“十大创新行动”,到精准落地的《湘潭市支持大学生创业工作任务清单》;从遍布高校的“一站式青年就业创业驿站”,到5000万元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的鼎力支持,湘潭向年轻的心灵发出召唤:背上行囊赴莲城,你的星辰大海,就在此处!
作为湖南科教重镇,湘潭拥有深厚的教育底蕴,每千名常住人口中就有89名在校大学生。然而,这座地市级城市长期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
“长沙的‘虹吸效应’确实强劲,但湘潭始终以破解青年就业焦虑为核心,不断创新举措。”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春节刚过,我市就率先布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强有力的政策抢占先机。今年我市紧扣国、省、市人社工作部署,以校地企“三方协同、共建共享”为机制,深入8所在潭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深度体检”,形成专项调研报告,精准制定配套措施。
从“重点高校专场招聘会”到“百家名企高校行”,从“大中城市跨地区招聘会(湘潭专场)”到龙头企业“开放体验日”,再到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求职能力集训营、产业基地孵化实训营、青年企业家与大学生共话创业等特色项目,我市通过打造系列品牌活动,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服务体系,为青年人才搭建起与产业对接的金色桥梁。
配套服务网络也在进一步完善。全市12家青年就业创业驿站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累计为3万余人次青年提供“一站式”服务,有效促进了招聘对接与创业孵化工作。
“00后”创业者左龙的成长故事颇具代表性。这位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动漫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在湘潭市动漫产业基地实训营的系统培训,不仅掌握了动画制作核心技能,更获得行业前辈手把手指导,如今他已由受训学员成长为基地内相关企业的工作室负责人。“基地‘培训—就业—创业’的全链条培养模式,让我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选择留在湘潭,是我职业生涯最明智的决定。”左龙感慨道。
数据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湘潭组织的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活动场次较上年飙升40%,15所在潭高校毕业生留潭就业率较往年同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就业不必去远方,湘潭就是好地方”这一口碑,正通过持续的政策创新和服务升级,日益深入人心。
众多青年学生在万楼·芒果青年码头创业就业服务驿站,咨询了解就业创业政策和信息。
赋 能
非省会城市要在“人才大战”中分得一杯羹,关键在于将宏观政策蓝图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细化实践。在这方面,湘潭市的探索颇具示范意义。
湖南省针对大学生创业推出“七个一”政策组合拳,而湘潭市更进一步,于2025年4月创新出台《湘潭市支持大学生创业工作任务清单》。这份仅包含10项举措的清单看似精简,实则精准覆盖了创业场地、资金支持、配套服务等核心需求,展现出政策落地的“颗粒度”优势。
“长沙有其综合魅力,但湘潭‘首年房屋免租+创业补贴直接打到卡上’,这波隐性福利才是留人创业杀手锏!”清单中多项新政引发学子热议:市场化运作一支规模达50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可拎包入住设施齐备的青创人才社区,享首年免租;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上限提至30万元;初创企业最高可撬动400万元创业贴息贷款,真金白银为梦想注能。
“全周期资金支持、全链条孵化服务、全要素生态赋能”绝不是一句口号。湘潭通过服务赋能做加法:首批授牌的5家孵化基地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从工商注册、专利申报到产业链对接等关键环节,为初创团队提供“一站式”护航;同时组建了由罗安院士、万步炎教授等领军学者领衔的50人创业专家导师团,为项目落地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持。
政策细化工作仍在深入推进。湘潭高新区推出“智造谷攀登者计划”,韶山市发布“支持大学生创业十条措施”,形成更具区域特色的政策2.0版。这些政策明确提出“每年投入700万元专项资金”“为创业大学生在对接成果、寻找场地和初创企业期间提供3至6个月的免费住宿”等内容,致力于打造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暖巢”和“成长沃土”,被青年创业者们亲切地称为“攀登创业高峰的装备包”,让年轻人真切感受到湘潭招才引智的诚意与温度。

城发青年人才公寓有效解决青年人才住房需求。
创 变
物质激励与人文关怀固然重要,但对志向远大的青年人才而言,真正能让他们安心扎根的,是这座城市展现出的发展潜力与成长空间。
市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湘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48.45亿元,同比增长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增速稳居全省第二,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动能。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发力:钢铁等支柱行业植入“数字芯”实现提质增效;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已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湘江科学城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新能源装备、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创新动能持续积蓄。
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湘潭依靠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本,构建出3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湘潭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产教联合体、湘潭先进钢铁材料制造与深加工产教联合体、湘潭军工数字化制造产教联合体。三个联合体依托园区、牵头学校、牵头企业组成,在产教融合上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作为湖南首个为科技成果转化立法的市州,湘潭持续淬炼制度与政策环境,强力“焊接”高校智力富矿与产业集群,助力青年才俊从实验室阔步迈向生产线,甚至登上创业的璀璨舞台。

湘潭市动漫产业基地通过“实训基地+孵化平台+创业生态”模式,吸引了一批大学生来潭留潭就业创业。
湘潭理工学院一学生团队将AI技术嫁接于本地特色农业,在政府牵线下成功与两家农业龙头企业联姻;湖南科技大学特利得创新团队凭借钛材加工刀具专利技术,与省内机械制造企业开展产业化合作;湘潭大学研究生龙荣亮创办的科技公司,与中铁二局、南方测绘联合开发的高精度无砟轨道精调排轨定位控制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成达万高铁建设……“大城市资源丰富,但在这里,我们的需求更被重视。”大学生创业者王佳鑫道出了众多留潭青年的心声。
当一线城市以户口、补贴掀起“抢人”大战时,湘潭正悄然完成从“政策输血”到“生态养人”的转变。这里没有令人窒息的房价压力,却有智能装备、医疗器械、红色文旅等新兴产业提供的广阔赛道;这里容得下创客咖啡馆里天马行空的商业构想,更配套了“首年零租金+创业考察期免费住”的试错保障机制。
在这座把青年焦虑具象化为帮扶政策的城市,1.7万名毕业生用就业合同、创业计划书投下了信任票。他们用选择证明——比“抢人”更重要的,是让年轻人来了就能扎根;比“留人”更关键的,是让青春梦想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来源:湘潭在线、红土地-湘潭组工
责编:颜石敦
一审:胡孟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